摘 要:現(xiàn)在社會科學發(fā)展迅速,其中生物學科是一門發(fā)展速度飛快的學科,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不僅僅局限于一種,它還分為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而且在社會上的需求量也是劇增。對于生物學科來說,遺傳學是其中的核心學科,因為遺傳學是用來解釋生命的演化規(guī)律,因此它的教學也是極其重要,教學同時要與具體的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學情況仍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對此,本文展開了相關研究。
關鍵詞:基因;遺傳學;人才培養(yǎng);教學改革
一、基因的發(fā)展與遺傳學教學相關問題
隨著近代學科的發(fā)展,各個學科包括遺傳學都或多或少的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比如對于遺傳學的研究已經從單一性向系統(tǒng)性進行了轉變,同時,轉變過程中又遇到了大量的新問題以及新方法,基于此又產生了大量的新興分支學科,像基因組學以及發(fā)育遺傳學等等。但是我國國內的高校在對于遺傳學課程的教學體系上仍存在大量的問題和有待改善的地方。有些學校已經進行了相對應的改革,但是只是一味的追求學術進展而忽視了經典遺傳學與現(xiàn)代遺傳學兩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于是又造成了學科的孤立以及新問題的產生。
本文圍繞基因的發(fā)展與遺傳學教學,將課程分為四大模塊進行設計。
模塊1:遺傳物質組成與性質;第四章、基因概念的發(fā)展,第六章、染色體畸變,第七章、基因組。
模塊2:遺傳物質如何傳遞;第一章、孟德爾遺傳,第二章、孟德爾遺傳拓展,第三章、數(shù)量性狀遺傳,第五章、連鎖與交換。
模塊3:遺傳物質在個體發(fā)育中的作用;第八章、基因表達調控,第十章、發(fā)育遺傳學。
模塊4:遺傳學研究范疇下遺傳物質的性質和規(guī)律;第九章、遺傳分析方法。
近年來生物學的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模也是逐漸增大。但是面對的問題是當面對不同的學生群體,他們有著不同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學習觀念,這時如何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呢?作者根據自己的生活觀察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的偏差導致了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因為老師在課堂上上課的時候,比如在講解一門新的知識,老師只管有沒有去講這門知識,但是他們并沒有在乎學生的感受,即到底學生掌握了沒有他們并沒有關注。因此要想培養(yǎng)真正的學科人才,特別是對于生物學科,遺傳學的教學就不能停留在對于概念的理解這個層面,更多的是應該提高學生去怎么應用所學到的知識的能力,或者說如何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研究能力。因此,就要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比如作者采取了跟案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體就是不光是講解遺傳學的定義,更進一步的是講授遺傳學的思想,把案例提上作為教學的主線,利用案例引出來每堂課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然后再介紹此課程大概的結構框架內容,接下來逐個知識點進行攻破,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他們思考到底是“什么是遺傳學問題”,“哪種情況下適合用遺傳學的知識體系”以及“遇到遺傳學問題的時候從哪里入手解決”,“遇到不能夠用遺傳學解決的問題時要想是不是知識的局限性”等問題。
二、遺傳學教學改革研究
生物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實驗不僅是重點也是難點。這些年來,我國的很多高校都積極響應并要求改革生物教學方法,他們考慮到了傳統(tǒng)實驗教學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這在國內刮起了一陣改革風。作者自己所處的教學隊伍當然也是不甘落后,對于實驗教學進行了積極地改革創(chuàng)新:即理論結合實際,在進行實驗設計時,考慮不同的研究對象以及研究層次和領域,逐層有序的進行,注重提高學生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大力倡導的是體系的重要性,看重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歡迎的是探索式的教學方式,在進行實驗之前,知識體系的科學性以及學術性要走在前面,實驗內容的多樣性緊跟其后,對于實驗課程能力的培養(yǎng)要超前于技術訓練,理論驗證之前最好先進行一定的自我摸索,理清思路。
遺傳學實驗的設計也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變革,跟傳統(tǒng)的實驗設計不一樣的是,考慮到了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實驗設計的出發(fā)點也有所不同,詳細的包括模式生物性狀、人類性狀、染色體、基因突變、基因連鎖、基因定位、基因功能、親緣關系、生物演化、性別發(fā)育等多個實驗模塊。從課程的調研結果來看,改革之后的實驗課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們理解掌握有關遺傳學問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結語
跟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較,不再以教師為核心,內容的講授才是最重要的,同時強調到底該如何進行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學生為出發(fā)點,以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為根本。很明顯,追求教學的成效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理念,這種培養(yǎng)模式符合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因此,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學與科研的滲透,旨在提高學生隊友知識體系的理解程度、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想等綜合水平,這樣的培養(yǎng)模式會取得顯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邢萬金,莫日根.遺傳學教學中在細胞與分子水平上理解等位基因的顯性與隱性[J].遺傳.2015(01).
[2]陳喜文,陳德富.我國高校遺傳學教材的出版與使用現(xiàn)狀的調查[J].遺傳.2014(04).
作者簡介:韓馥臨(1983—),女,山西堯都人,本科,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