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愛萍
摘 要:近幾年,“核心素養(yǎng)”成為教育界的流行語。教師如何立足自身的工作實際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最終目的——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成為教育工作者的熱門話題。2017年開始,我校從可參與的面與可操作性鼓勵教師從學科融合的角度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力求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學科融合;勞動與技術教育
近幾年,“核心素養(yǎng)”成為教育界的流行語。教師如何立足自身的工作實際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最終目的——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成為教育工作者的熱門話題。2017年開始,我校從可參與的面與可操作性鼓勵教師從學科融合的角度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力求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
一、課程融合的概念
融合的釋義為融解、融化。那么,何為課程融合?
從廣義上講,課程融合是指將兩種、兩種以上的學科,融入課程整體中去,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變革整個課程體系,創(chuàng)立綜合性課程文化。此課程整合,由于動靜比較大,學科教師和教研部門不能完成,應當由省市級以上的教育機構來負責組織、實施和推廣。
從狹義上講,課程融合就是將兩種學科、兩種以上學科,融合在一堂課中進行教學。
狹義課程融合,對教師、學生、教學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綜合性要求。這種要求并非面向知識,而是強調把知識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觀念和綜合實踐能力。
很顯然,我們基層教師平時可以開展實踐的是狹義的課程融合,也就是將各課程知識融會貫通。用這樣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可以打破學科界限,幫助孩子更好地將“他知變我知”,由外部轉向內化,更好地吸收各學科知識的營養(yǎng),觸類旁通,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最終目的。
下面,我就以勞技教育為基點,談談與其他課程相融合的研究與實踐。
二、融合的方法
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志》中云“孱水出孱山,其源出金銀礦,洗,取火融合之,為金銀”。洗而熔,才能提煉出金銀;學而融會貫通,才能彰顯教育的本質。
想得到“金銀”,要經過洗、熔、煉的過程。學科融合也需這樣的過程才能得到教育的精髓。
1.洗之
“洗”即淘洗。用到教育教學中有“挑選、整理”之意,也就是在眾多的可供開展研究活動內容中有所選擇。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知識涵蓋面非常廣,就像座礦山,我們首先要明確方向和目標,從而選取自己想要的。
可以根據研究開展的需要、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或是根據各學科教學內容的重合等,選擇可以開展研究活動的載體,有機整合,著眼點盡量小而切實,把其他的內容先放一放。這樣“洗,而后取之”更便于日后的實際操作與深入。
如,可以以各年級或各學科教材為載體,找到交叉的教學內容,以點帶面,從個例研究、模式研究出發(fā),展開全面的實踐。
2.萃之
火是萃取金銀的手段,我們教育教學活動中,如何將選取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以何種方式進行融合,關鍵在于實施者也就是教師本身??梢允峭唤處煂⒉煌瑢W科進行融合,也可以是課外活動。
(1)同一教師旁征博引,融會貫通各學科知識
這種方法對教師自身的素質要求很高。教師的知識儲備要涉及很多不同學科、課程。如果能達到這一條件,實施起來將更加有效,也便于操作,可能在一節(jié)課里我們就能有所實踐與研究。
案例:種植社團活動
2014年在我校領導智慧的決策下,于綜合樓的4樓平臺建立了“空中種植園”,可以說在廣陵區(qū)小學里屬于首創(chuàng)。這為孩子們的種植活動拓寬了空間,搭建了新的平臺。省編勞技教材里有關于種植的內容,蘇少版美術教材里有《我種的植物》一課,作文里有關于植物描寫的題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里有“塑料瓶里的種植園”的活動。我將這幾個課程有機融合,用以開展種植社團的活動。中國哲學思想認為,任何技藝皆有“器、術、道”三個層次,我們的種植活動也同樣適用??梢哉f這三個層次,我們是在同時在追求一種提升,無法割裂。下面我就來談談種植活動與其他學科或課程進行融合的具體操作。
(2)不同專業(yè)教師,專業(yè)講解同一專題
一個教師本身的知識是有局限的,如果多個不同專業(yè)教師從不同領域講解同一專題,效果一定更理想。
如“戲曲”的專題活動。勞技課上教師主要講解面具的制作方法;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教師讓學生了解面具的歷史與文化等;美術課上教師帶領學生繪制臉譜、面具(結合文化瑰寶“變臉”);音樂課上教師教學生唱上一段字正腔圓的戲曲……這樣的形式能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一專題,做到更加深入和專業(yè)的“融合”。
3.融而合之
融合,可以是知識的融合,也可以是方法的融合。我們可以拋開學科知識本身,將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到勞技活動中。如,科學創(chuàng)新的“和田十二法”、電子技術和新媒介的運用等。
三、課程融合應遵循的原則
1.初步嘗試時要“少而精”
如果是教師個體單獨進行課程融合教學的研究與實施,最好是選擇自己比較擅長的,便于操作的內容,要“少而精”;如果是團體合作,則可以根據研究組成員涉及學科進行多種嘗試,但專題的選擇也要“少而精”。
2.具體實施時要“有重點”
無論哪種融合在具體實施時都是有側重點的,如種植活動與其他課程相融合時,應該圍繞種植——這一勞技課程性質的基點,不可跑偏。其他課程的活動與研究是為種植活動本身服務的。而其他課程的延伸與拓展可以教給孩子們自己,鼓勵孩子在教學以外的時間對感興趣的內容加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與研究。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