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紅
摘 要:很多高中生在進入高中時沒有適應高中化學的教學方式,因此成績兩極分化嚴重。為了能夠照顧到各個水平的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高中化學實施分層教學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分層教學;方法
一、實施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1. 分層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生是分層教學的中心,教師要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作業(yè)完成能力因材施教,按照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基礎把學生分層。比如把學習成績優(yōu)秀、學習態(tài)度認真的學生劃分為優(yōu)等生,把學習成績一般、基礎一般的學生劃分為中等生,把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劃分為后進生。在課堂中可以把學習水平相當?shù)膶W生安排在一起學習,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競爭力,而且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思路,在交流學習中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堂表現(xiàn)進行動態(tài)分層,這對于每個層次的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激勵。
2. 分層教學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不同的學生學習能力不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讓學習能力相當?shù)膶W生一起學習,會為學生帶來很大的提升空間。教師在教學時要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在制訂學習目標時找到更適合他們的教學內(nèi)容,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在課堂上,各個層次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理解知識點,提高達標率。
二、分層教學的方法
1. 在備課時進行分層教學
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化學教師要按照不同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上課內(nèi)容。對教學目標也進行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以便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制訂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目標時,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的教學目標是熟練使用電子守恒定律配平化學方程式;而對于中等學生的教學目標不僅是配平化學方程式,還要準確分辨反應產(chǎn)物中被氧化和被還原的物質(zhì);對于優(yōu)秀學生的教學目標,在中等學生的基礎上還要求他們掌握“待定系數(shù)法”等配平方法。
2. 在講課時進行分層教學
傳統(tǒng)的課堂上,教師講課的內(nèi)容千篇一律,往往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在分層教學中,教師要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安排課堂講解,使每個學生都達到課程目標。分層教學的目標是滿足優(yōu)等生學習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調(diào)動中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達標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降低學習差的學生的學習難度系數(shù),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確保每個學生都有針對性較強的課堂學習任務。教師要發(fā)揮優(yōu)等學生的先導作用,在教學中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例如,在講“酯化反應”時,對于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要求他們不僅要掌握酯化反應的性質(zhì)和反應條件,還要學會舉一反三;對于中等學生,要讓他們熟練掌握酯化反應的反應條件;對于基礎薄弱學生,要讓他們了解酯化反應的反應條件。
3. 在練習時進行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練習題目,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一些基礎不好的學生,試題難度過高會挫傷他們的學習熱情。而對一些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題目太簡單并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會損傷他們的自信心。為了充分發(fā)揮練習的作用,檢驗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出設計多層次的符合他們的練習題目。比如,對于化學基礎薄弱的學生,為了幫助其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可以在課后提出一些基礎性的概念題;對于優(yōu)秀學生,為了幫助其鞏固并熟練應用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可以給他們設計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題目。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解題能力,制訂出不同的作業(yè)題目。
4. 在評價時進行分層教學
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當結(jié)合學生的差異性,適當給予學生鼓勵。例如,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即使題目沒有答對,但只要初步掌握概念公式,教師就應給予學生鼓勵,給予他們繼續(xù)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因此,教師要綜合考慮每個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性,從多角度給予學生評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得到進步。
綜上所述,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發(fā)掘自己的潛力,提高學習能力和自身素質(zhì),在高中化學課堂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要因材施教,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化學學習中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明玉.高中化學分層教學實施策略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2(29).
[2]黃昔才.淺談高中化學分層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