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池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及學生資助工作的深入,學生資助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在此種形勢下,為進一步完善學生資助管理工作,促進資助工作質(zhì)量的全面提高,構建學生資助工作精細化管理體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精細化管理的相關概念出發(fā),就學生資助工作精細化管理的開展緣由及實施措施展開探討。
關鍵詞:學生資助工作;精細化管理;管理機制構建
引言:
當前,我國對教育工作愈發(fā)重視,并加大了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力度。如何將國家資助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而通過將學生資助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不但可促進資助工作內(nèi)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還可將各種資助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上,為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提供更好的發(fā)展平臺與機會。
一、精細化管理的概述
精細化管理指的是通過采取多種科學的方法與手段,精確化管理工作各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從而全面促進組織工作效率及效益提高的一種管理理念??傮w分析,精細化管理的特點主要為精、細、準、嚴,確保各項管理工作精益求精[1]。
現(xiàn)階段,精細化管理在企業(yè)、醫(yī)療以及高校等領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而將這一理念應用在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中,則可引導我們順利開展各項資助工作,進而促進學生資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由此可知,相關資助工作人員應將精細化管理理念充分融入到日常資助工作中,并以此為指導,從而實現(xiàn)學生資助工作的精細化、規(guī)范化、細致化發(fā)展。
二、學生資助工作開展精細化管理的緣由
自我國高等教育實行收學費體制以來,部分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就一直存在。當前,我國已經(jīng)形成了以助學金、獎學金、學費減免、助學貸款等為主體的學生資助體系,有效解決了貧困生的生活及學習困難[2]。但是,由于受到貧困生人數(shù)多、工作任務繁重等因素的影響,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亟待人們解決。
(一)貧困生的認定機制不夠合理
學生資助工作的前提與基礎便是貧困生的認定。我國各大高校目前在開展貧困生認定工作時,主要采取學生申請、學院核查,最后交由學校審核認定的程序。其中,學校在進行認定時,主要對由鄉(xiāng)鎮(zhèn)以上民政部門蓋章的家庭困難調(diào)查表等學生個人申請材料進行審查,但調(diào)查表中,學生的家庭收入情況是否可成為貧困生科學合理的認定指標,還尚待討論:首先,貧困生來自不同的地區(qū)與家庭,但由于東西部經(jīng)濟差距的存在,使得學生家庭所在地的收入標準與學校當?shù)刈畹偷纳顦藴嗜狈y(tǒng)一性,進而給貧困生的認定造成不小的困難。其次,有的學生處于自身利益考慮,從當?shù)亻_出假的家庭貧困證明,再加上學校在視角局限的影響下,難以逐一核對所有學生的貧困證明,導致資助資源由假貧困生獲得,而真正需要資助的學生卻得不到幫助。
(二)缺乏完善的助學貸款機制
現(xiàn)階段,解決貧困生學費的一項主要方式便是助學貸款。但是,國家助學貸款的要求比較嚴格,將一些急需幫助的貧困生拒之在外。作為教育、福利以及政策等多種因素的混合體,國家助學貸款本質(zhì)上為一種政策性金融業(yè)務,對社會效益尤為重視。但是,我國當前的助學貸款機制缺乏完善性,相關政策性要求與銀行商業(yè)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謀求經(jīng)濟效益是銀行開展貸款業(yè)務的主要目標,因而其在發(fā)放貸款時,首要考慮的問題便是如果有效規(guī)避風險;但國家助學貸款作為無需擔保的一種貸款,其風險明顯大于正常金融業(yè)務,再加上我國還未建立起全國范圍內(nèi)的征信系統(tǒng),畢業(yè)后學生不還貸款的事情并不少見,因而使得許多銀行并不是非常支持這一政策,對助學貸款的推廣與實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3]。
(三)社會資助力度不夠
社會支持指的是建立在網(wǎng)絡上的社會關系對個體的影響力。從性質(zhì)上進行分析,社會支持可分為直接物質(zhì)援助等客觀、實際支持,以及在社會中受到尊重等主觀情感上的支持這兩類。當前,學生資助最主要的來源便是國家與學校的資金投入,但隨著貧困生數(shù)量的持續(xù)增長,僅依靠國家或學校來開展資助工作是無法滿足實際需要的,開展社會資助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目前,我國社會資助力度不夠,許多高校未能設立專門的社會資源挖掘及管理機構,難以充分發(fā)揮出社會資助的作用;同時,社會資助大多以一次性資助為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生的問題。
三、學生資助工作實施精細化管理的措施
(一)精細化貧困生認定工作
貧困生的認定主要是對學生家庭是否真正貧困以及貧困等級進行認定。由于地方經(jīng)濟差異的存在,我國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貧困生認定標準,因而導致高校未能規(guī)范、合理界定資助對象等問題的出現(xiàn)。為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貧困生認定體系,我們應當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學校應為當貧困生成立起專門的資助中心,學院則按一定比例將相關領導、教授、輔導員等組成貧困生認定小組,并在班級成立民主評議小組,做好自身本質(zhì)工作,確保信息的暢通。其二,從教育部門相關指導意見出發(fā),在結合學校當?shù)刈畹蜕畋U吓c學生家庭所在地實際收入水平的基礎上,制定出科學的貧困生界定標準。其三,學校資助機構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貧困生申請的各項條件,對申請的具體程序作出明確規(guī)定,從而促進認定工作公正性與規(guī)范性的提高。
(二)精細化助學貸款機制
1、貸款前的準備工作:做好新生的入學宣傳工作,可將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相關事宜附在錄取通知書中,讓學生對貸款的政策及具體程序有一個充分了解,并安排專門老師對學生辦理貸款和資料審核等工作進行指導,以促進貸款成功率的提高。
2、貸款過程中的回饋:高校應與銀行取得主動聯(lián)系與合作,對助學貸款在辦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及時了解,并做好學生的指導工作;同時,按規(guī)定要求登記相關貸款信息,為上級部門指導助學貸款提供可靠依據(jù)。
3、貸款后續(xù)精細化管理:各大高校應當加快完善還款制約體制的建立,加大對學生誠信方面的教育力度,并告知助學貸款的學生,按時還款不僅僅只是美的,更是其義務,通過全面加大對畢業(yè)生換代催收力度,從而促進違約風險的降低[4]。
(三)精細化社會資助資源的拓展
近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朝著大眾化的方向發(fā)展,而僅僅依靠國家資助是難以滿足學生需求的。在此種形勢下,就需要積極爭取社會的支持,促進社會資助方式以及資助資金管道的拓展。其一,社會資助主體的拓展。政府部門應當從政策及立法這兩個層面出發(fā),對企業(yè)、團體以及個人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其自主參與到貧困生的資助工作中來,營造出資助大學生的良好氛圍,而高效則可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給予這些自主的社會主體以相應的服務。其二,社會資助方式的拓展。政府部門可設立專門管理社會資助資金的組織,在促進資金管道拓展的同時,統(tǒng)籌安排這些資助資金,促進其實效性與利用率的提高;二是與企業(yè)單位取得合作,企業(yè)則以定向的形式,自主貧困大學生,待其畢業(yè)后,便到企業(yè)服務一定的年限,在解決貧困生資助問題的同時,也為企業(yè)輸送人才,達到雙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許春雷.關于高校學生資助問題的幾點思考[J].文教資料,2012,9(07):145.
[2]陳燕青.精細化管理視角下學生資助工作管理機制的構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09):165-167.
[3]柯東賢,林廣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精細化管理的構建和實現(xiàn)[J].大學教育,2014,9(10):172-174.
(作者單位:遼寧城市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