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英
【摘 要】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成為了教學的主體,過去以教師講解、“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正逐漸改變,如今,學生需要擁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掌握學習的方法,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本文從初中語文教學出發(fā),提出了幾點學生的有效學習方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 語文教學 學習方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學生的主體地位被不斷強調的今天,掌握正確、高效的學習方式成為了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關鍵。在此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也應有所改變,我們必須從過去的“教學生學”,變?yōu)椤白寣W生會學”,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高效性。對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確定合理目標,形成目標共識
過去,教師在教學前基本都會制定教學目標,但這一目標許多學生是不明確的,即使了解了目標,也并未作為自身學習的目標,學生的認同度不足,因此難以與教師達成同樣的共識,學習的積極性自然不高。如今,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同時幫助他們建立自主學習的目標,不同學生由于自身的基礎和能力不同,可以樹立不同的目標,而這一目標正是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因此,目標的制定要具有一定的可達成性,能夠讓學生在努力的情況下完成,并獲得成就感。這樣有目的的學習也能夠讓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更加具有條理性。
師生共同確定的合理的教學目標,應該有一個結構層次。教學中,先把低一個層次的目標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性,而新的現(xiàn)實性又為高一個目標層次的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性提供根據(jù)和條件,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在目標各個層次上充分發(fā)揮自覺能動性。在制定目標的過程中,師生應該深入討論,充分發(fā)揚民主,使學生認識到我們?yōu)槭裁匆贫ㄟ@樣的目標、為什么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教師通過引導分析,在討論中與學生形成目標共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將指導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并努力地去追求目標的實現(xiàn),主動參與到學習實踐中來。比如在教學《孔乙己》一文時確定的目標是:了解課文的線索、結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和賞析人物形象。這兩個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的層次性,同時又在針對目標的討論中讓學生認識到,完成這些目標既能幫助學生掌握小說的有關知識和寫作方法,又能使他們接受高尚的思想品質的熏陶,何樂不為呢?
二、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組學習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學生在開放的小組群體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談,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中,思維呈開放的態(tài)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fā)、相互點燃,從而實現(xiàn)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對話,因此,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合作交流,特別要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參與合作交流。同時在合作交流中,教師不應袖手旁觀,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產生的問題,及時進行適當?shù)闹赋龊蛶椭?,及時肯定,給足學生面子,激發(fā)學生自信心。有很多教師認為學生在課堂上不愛回答問題,是學生沒有認真聽講、開動腦筋,或是認為他們天生就很愚笨。但通過調查,學生中不愿舉手的有80%是害怕,擔心回答錯后老師批評、學生譏笑;15%的學生的確不會;5%的學生是看到沒人舉手他們也不敢舉手。此項調查說明,學生不愿回答問題,主要原因是信心不足,擔心答錯后受批評和嘲笑。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不要一味的追求完全和自己的答案一模一樣,這樣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只要學生的回答有理,教師都要給予肯定。久而久之,他們的自信心足了,就能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人。如在教學《藤野先生》一課時,藤野先生對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同學們在討論中各抒己見,氣氛活躍,經過討論,他們對文章理解得全面、透徹,知道了藤野先生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yī)學,希望新的醫(yī)學傳到中國去。
三、引導學生質疑,使學生樂于學習
學習就是產生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常會由于學習內容的深奧而找不到解讀的入手點,學習起來毫無條理性,學習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對于這一現(xiàn)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提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師生共同討論,找到出路,最后高效率的學習。但學生并不都是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大多數(shù)學生習慣于老師講自己聽、老師問自己答的學習方法,而不善于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因而創(chuàng)設“生疑”的情境就很重要。如針對《岳陽樓記》的課后練習,在精讀全文后,學生對范仲淹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有了基本理解,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抓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面樂”這一重點句深刻領會、感悟。在教學過程中設計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生疑、質疑:文中有“憂”、“樂”兩個詞語,你們是怎樣理解的?請你們讀一讀,看看自己還有沒有疑問,如果有,請?zhí)岢鰜?。當然,學生的提問難免是五花八門的,我們切不可用簡單粗暴的話來扼殺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四、發(fā)展學生個性,使學生熱愛語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外,還應為他們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發(fā)揮個性的舞臺,挖掘他們各方面的潛力。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故事性較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文章改為“劇本”,在課堂中演繹。在演繹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適當?shù)倪M行自我發(fā)揮,但不能改變原意。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同時對文章有更深刻、更獨到的解讀。
五、結語
總之,《新課標》對教學提出了新標準、新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這樣才符合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只要我們依據(jù)新課程標準,潛心地鉆研教材,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事半功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許偉娜.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J].中外交流,2015(33).
[2]錢小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考試周刊,2014(1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