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南海
【內容摘要】人文精神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并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對于歷史知識有廣泛的了解,還需要學生能夠從這些歷史知識當中體會到人文精神,將這些精神傳承下去。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門人文學科,而高中階段又是學生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歷史課堂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便非常重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 歷史教學 人文精神
新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xiàn)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边@就要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全面健康發(fā)展。
一、提高教師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
教師身上的人文素養(yǎng)會直接影響到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效果,為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師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這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推動因素。
高中歷史教學中有關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有很多種:第一,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并在學習中使文化素養(yǎng)得到大幅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相當多的專業(yè)知識,更應在教學過程中,用以適應課程的綜合性與開放性。第二,學生需要具有個性,盡量做一個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第三,重視教育理念的更新,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興趣,能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讓課程的人文素養(yǎng)更好的發(fā)揮出來。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方面需要具有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關心學生內在需求的同時,對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給予寬容,同時進行適度鼓勵,讓學生能體驗到成功,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并能平等的對待學生,不要對學生冷眼譏笑,使用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①。
二、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培養(yǎng)人文精神
歷史教學不是教學生對他人思想觀念進行死記硬背,而應當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能同歸自身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構建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創(chuàng)設具體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當中加強體驗,從而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這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關鍵。
例如,在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相關內容時,教師需要在課前進行資料收集工作,并在課堂教學當中將這些資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資料的學習,更好地對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進行了解,通過討論,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根茂叔的故事: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遭遇了饑荒,根茂叔的童年時光便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大環(huán)境中度過的。他的父親是一個普通農(nóng)民,但是為了能夠給他多留下一口吃的,懸梁自盡了。根茂叔長大后對父親的做法才有了深切的體會。教師針對這個故事可以進行提問:面對根茂叔的遭遇,同學們有什么樣的感受?再如,在《村居》這首詩當中所寫到的拆掉草房換磚瓦,家家更上一層樓。教師可進行以下提問:同學們對于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生活有什么樣的感受?我們應當采用怎么的生活觀來對待現(xiàn)在的生活?通過這兩個教學案例,學生能夠更加的關注生活,讓學生更好地去體驗民生疾苦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方式能夠非常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和感悟,逐漸地形成其獨有的人身觀和價值觀②。
三、優(yōu)化歷史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歷史教學中能打破傳統(tǒng)教科書的教學觀念,能認識到歷史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并能充分的認知與開發(fā)這些資源,進而能豐富課堂教學,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
例如,教學中學習有關中國建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情況時,教師可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可以對社會生活變遷中的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進行了解,讓學生分別從網(wǎng)絡和電視上選取一些流行的語言進行展示,然后每組由一個同學進行總結發(fā)言。如,第一組學生的衣著隨意,偏于休閑,穿的衣服多為拉鏈襯衫和寬松的褲子,能引領最新的時尚前沿。總結,人們的服飾開始向著多元化趨勢發(fā)展;第二組。生態(tài)美食,科學飲食,菜籃子工程等??偨Y,人們開始重視均衡飲食,也十分重視飲食健康,老百姓已經(jīng)從過去的能吃飽到現(xiàn)在的能吃好,吃的健康的角度搭配每日的膳食。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補充教材,優(yōu)化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使得學生能對社會變遷有著深刻的理解,也能更好的理解歷史,理解當代,進而學生能在此養(yǎng)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③。
結束語
高中歷史教學教師需要轉變原有教學理念,從人本角度考慮,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極大的激發(fā),進而能讓學生在民主的學習氛圍中,具有參與的熱情,從而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使用具有激勵性和其發(fā)行的語言,讓學生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通過討論、辯論的方式,讓學生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也能挖掘出學生的性格魅力,從而讓課堂教學的人文性更好的體現(xiàn)出來。
【注釋】
① 范明.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培育人文精神的策略[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12):194-194.
② 張娟.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人文精神培育探析[J]. 課程教育研究,2013(10):11-12.
③ 虞成晨. 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J]. 文理導航(上旬)【內容摘要】人文精神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并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對于歷史知識有廣泛的了解,還需要學生能夠從這些歷史知識當中體會到人文精神,將這些精神傳承下去。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門人文學科,而高中階段又是學生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歷史課堂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便非常重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 歷史教學 人文精神
新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xiàn)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這就要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全面健康發(fā)展。
一、提高教師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
教師身上的人文素養(yǎng)會直接影響到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效果,為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師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這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推動因素。
高中歷史教學中有關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有很多種:第一,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并在學習中使文化素養(yǎng)得到大幅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相當多的專業(yè)知識,更應在教學過程中,用以適應課程的綜合性與開放性。第二,學生需要具有個性,盡量做一個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第三,重視教育理念的更新,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興趣,能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讓課程的人文素養(yǎng)更好的發(fā)揮出來。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方面需要具有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關心學生內在需求的同時,對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給予寬容,同時進行適度鼓勵,讓學生能體驗到成功,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并能平等的對待學生,不要對學生冷眼譏笑,使用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①。
二、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培養(yǎng)人文精神
歷史教學不是教學生對他人思想觀念進行死記硬背,而應當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能同歸自身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構建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創(chuàng)設具體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當中加強體驗,從而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這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關鍵。
例如,在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相關內容時,教師需要在課前進行資料收集工作,并在課堂教學當中將這些資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資料的學習,更好地對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進行了解,通過討論,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根茂叔的故事: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遭遇了饑荒,根茂叔的童年時光便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大環(huán)境中度過的。他的父親是一個普通農(nóng)民,但是為了能夠給他多留下一口吃的,懸梁自盡了。根茂叔長大后對父親的做法才有了深切的體會。教師針對這個故事可以進行提問:面對根茂叔的遭遇,同學們有什么樣的感受?再如,在《村居》這首詩當中所寫到的拆掉草房換磚瓦,家家更上一層樓。教師可進行以下提問:同學們對于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生活有什么樣的感受?我們應當采用怎么的生活觀來對待現(xiàn)在的生活?通過這兩個教學案例,學生能夠更加的關注生活,讓學生更好地去體驗民生疾苦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方式能夠非常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和感悟,逐漸地形成其獨有的人身觀和價值觀②。
三、優(yōu)化歷史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歷史教學中能打破傳統(tǒng)教科書的教學觀念,能認識到歷史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并能充分的認知與開發(fā)這些資源,進而能豐富課堂教學,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
例如,教學中學習有關中國建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情況時,教師可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可以對社會生活變遷中的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進行了解,讓學生分別從網(wǎng)絡和電視上選取一些流行的語言進行展示,然后每組由一個同學進行總結發(fā)言。如,第一組學生的衣著隨意,偏于休閑,穿的衣服多為拉鏈襯衫和寬松的褲子,能引領最新的時尚前沿。總結,人們的服飾開始向著多元化趨勢發(fā)展;第二組。生態(tài)美食,科學飲食,菜籃子工程等。總結,人們開始重視均衡飲食,也十分重視飲食健康,老百姓已經(jīng)從過去的能吃飽到現(xiàn)在的能吃好,吃的健康的角度搭配每日的膳食。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補充教材,優(yōu)化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使得學生能對社會變遷有著深刻的理解,也能更好的理解歷史,理解當代,進而學生能在此養(yǎng)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③。
結束語
高中歷史教學教師需要轉變原有教學理念,從人本角度考慮,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極大的激發(fā),進而能讓學生在民主的學習氛圍中,具有參與的熱情,從而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使用具有激勵性和其發(fā)行的語言,讓學生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通過討論、辯論的方式,讓學生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也能挖掘出學生的性格魅力,從而讓課堂教學的人文性更好的體現(xiàn)出來。
【注釋】
① 范明.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培育人文精神的策略[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12):194-194.
② 張娟.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人文精神培育探析[J]. 課程教育研究,2013(10):11-12.
③ 虞成晨. 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J]. 文理導航(上旬),2015(03):11-12.
(作者單位:貴州省金沙縣金沙中學),2015(03):11-12.
(作者單位:貴州省金沙縣金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