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榕財
摘要:本文以筆者教學實踐為依據(jù),從引導學生學會從人物的沖突中建構(gòu)比較框架從而學會分析人物的技巧與方法,和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影視資源與文本的比較評點優(yōu)化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文本認知能力兩方面來闡述比較教學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中職語文 比較教學 學習能力
一、中職學生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
《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中職學生進行語文閱讀時,要“注重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感受教材中文學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藝術(shù)魅力,學會初步欣賞文學作品。就作品中感興趣的內(nèi)容進行討論,說出自己的理解、體驗或感悟。”這樣的閱讀目標對于自小就學習語文的中職學生來說相對不難達成,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當前中職學生的文本閱讀水平堪憂,語文學習成效也不盡如人意。
這其中有中職學生普遍語文知識薄弱和學習興趣不高的因素,但學不得法才是中職學生文本閱讀與欣賞水平不高的“罪魁禍首”。因此,要提升中職學生的語文閱讀與欣賞水平,首要問題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與欣賞中得其法,以激發(fā)起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起他們的自主思維能力,最終實現(xiàn)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目標。而引導學生進行靈活比較,便是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如何讓中職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學會比較
1.引導學生學會從人物的沖突中建構(gòu)比較框架,從而學得分析人物的技巧與方法
人在社會里往往充當著各種各樣的角色,而每種角色里又不可避免地聯(lián)結(jié)著一個關聯(lián)的群體,并且每個人的身份、地位、立場乃至于思維思想在不同的群體里多是不一樣的,因而,性格的動態(tài)發(fā)展和思想的復雜性,便是獨立于社會的人的最顯著特征。而文學及人學,但凡寫人的文學作品里,人物的性格塑造和人物思想的復雜性往往是最具價值意義和審美意識的。當然,這也是文本分析時需著力實現(xiàn)的目標。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和思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從人物的沖突中建構(gòu)比較框架,通過與不同人物沖突的比較剖析人物,達到形象人物、深刻文本的學習目標。
筆者在引導學生分析《雷雨》中主要人物周樸園的形象時,便是采用的這種比較方式。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在通讀《雷雨》這部作品的基礎上,明確與周樸園有沖突的人物,而后引導學生從周樸園與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中初步了解周樸園的身份的多重性:周樸園既是魯侍萍的少爺,又是魯侍萍的愛人;既是魯大海的老板,又是魯大海的父親;既是繁漪的丈夫,又是周公館的獨斷專權(quán)的家長;既是周萍、周沖的父親,又是周公館的獨斷專權(quán)的家長;既是故意叫江堤出險淹死2200個小工并從每個小工身上克扣三百大洋和斷然命令礦警槍殺三十多個工人的黑心資本家,又是在社會上享有盛譽的“慈善家”和重情重義的“好人”。周樸園復雜的人際關系決定了他的多重身份,也決定了其人物性格的動態(tài)性和復雜性。
筆者緊接著指導學生在人物沖突里建構(gòu)比較框架,讓學生從沖突比較中立體感受到周樸園這一人物形象。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沖突是比較框架的重點,筆者便以“周樸園為什么一直懷念魯侍萍?”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將周樸園與他的三個女人的關系進行比較,即年輕時期的魯侍萍漂亮賢惠順從深得周樸園歡喜,官家小姐長相普通與周樸園沒有任何情感基礎,繁漪年輕漂亮卻不聽話,與周樸園隔閡太深,無法交心。通過比較,明確周樸園“念念不忘”魯侍萍的心理根源:自魯侍萍后,周樸園感情失敗、精神空虛。只能以懷念魯侍萍來撫慰空虛的心靈。
而后以“周樸園為什么說一直紀念的魯侍萍是出生于大戶人家的他的妻子?”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將其與魯侍萍“可是她不是小組,她也不賢惠,并且聽說是不大規(guī)矩的”自報身份的矛盾沖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明確周樸園“粉飾”魯侍萍形象的目的:美化自己,給別人以重情重義的形象。并由此推斷出周樸園虛偽的性格特征。
最后筆者以“當周樸園認出站在面前的人是魯侍萍時為什么馬上翻臉?并且想方設法要讓魯侍萍走得遠遠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將三十年前和現(xiàn)在的魯侍萍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明確周樸園做出如此反應的根本原因:懷念年輕漂亮的魯侍萍只是為了撫慰空虛的心靈,當老媽子魯侍萍出現(xiàn)在面前時,周樸園本能地認為魯侍萍出現(xiàn)是受人指使的,會對他的名譽地位產(chǎn)生威脅。于是,周樸園想方設法地讓魯侍萍以及與魯侍萍有關的人走得遠遠的,這突顯了他“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自私性格。
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加上對周樸園情態(tài)變化和言語表達的分析,學生自然對周樸園虛偽、自私的性格特征有了深刻的認知,文本學習的目標便也順利地達成了。而后,同樣引導學生通過周樸園與魯大海等人的沖突比較,完成對周樸園這一人物性格的分析。由于學生比較得法,因而順利完成了周樸園這一人物的分析,也因掌握了人物分析的技巧與方法而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和興趣。
2.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影視資源與文本的比較評點,優(yōu)化語文教學,深刻學生文本認知能力
影視是一種綜合了文學、表演、音樂、舞蹈、繪畫、建筑、工藝等多種藝術(shù)媒體,并作為傳達某種審美意識的方式和構(gòu)成藝術(shù)形象的手段的綜合藝術(shù),也是融視覺形象與有聲語言為一的綜合體。與純粹的文本相比,她能為學生理解抽象的內(nèi)容提供感性的視聽體驗,更有助于學生成為欣賞學習的主體,從而能自主完成意義建構(gòu),提升學生鑒賞和評點作品的水平。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影視資源與文本的比較評點,是優(yōu)化語文教學、深刻學生文本認知能力的重要方式。
筆者在教授《赤壁之戰(zhàn)》一文時,引導學生對記錄“赤壁之戰(zhàn)”的電影《赤壁》與《三國演義》《三國志》中關于赤壁之戰(zhàn)的相關情節(jié)進行比較評點,且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赤壁》這部電影是對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的改編和重演。吳宇森導演立足時代審美語境,用泛審美觀點,對傳統(tǒng)文本《三國演義》的基本價值體系、審美慣例、文化原料進行解構(gòu),通過新穎的藝術(shù)話語的創(chuàng)造甚至轉(zhuǎn)化等方式,成功地使觀眾接受了這場別樣的赤壁之戰(zhàn)。在觀賞中,注意到電影《赤壁》有如下幾個看點。
一是打破《三國演義》文本固化的思維方式,通過對傳統(tǒng)文本等經(jīng)典情節(jié)的消解、簡化和重建,緊湊了情節(jié),生動了觀看的效果?!度龂萘x》關于“赤壁之戰(zhàn)”的描繪總共有十回章節(jié),其中對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周瑜智耍蔣干和斬蔡瑁、龐統(tǒng)巧施火攻連環(huán)計、黃蓋苦肉計等情節(jié)更詳細表述。
《赤壁》對這些經(jīng)典的情節(jié)則進行消解、簡化和重建。第一,舍去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龐統(tǒng)巧施火攻連環(huán)計等章節(jié)。第二,否認了苦肉計,將周瑜耍蔣干、斬蔡瑁和諸葛亮草船借箭兩計設計成了連環(huán)計中計。第三,增加了曹操以兩千陸軍試探孫劉聯(lián)軍實力,將自己軍營中的傷寒疾疫散播給孫劉聯(lián)軍,識破孫劉聯(lián)軍欲施火攻的意圖,并試圖先下手為強;周瑜見招拆招,導演了孫劉分道揚鑣的好戲;小喬不惜涉險進曹營,以美色和茶道,從而使曹操貽誤戰(zhàn)機等章節(jié)。
這種對《三國演義》文本的消解、簡化和重建加劇了事件沖突,緊張了這場戰(zhàn)爭的氣氛,生動了觀看的效果。
二是泛化傳統(tǒng)的深度歷史意識,簡化歷史事件,緩解了文本關于赤壁之戰(zhàn)的嚴肅性給觀眾帶來的閱讀壓力。人們潛在的歷史意識是:“赤壁之戰(zhàn)”是場關乎孫劉生存和天下是從此統(tǒng)一或是三國鼎立的一場至關重要的戰(zhàn)爭。所以不論小說《三國演義》,還是史書《三國志》都以極端嚴肅的筆意來描繪這段非同尋常的歷史,而受文本潛移默化熏陶的觀眾從中認知的則是“尊劉抑曹”中滲透出來的厚重真誠的歷史意識。
《赤壁》則輕描淡寫這種厚重深沉,將歷史上的赤壁之戰(zhàn)簡化為劉備與曹操之間的個人恩怨之爭,曹與東吳美女之爭,報仇的劉備、為了紅顏的東吳,結(jié)成聯(lián)盟,共抵曹操。
不僅如此,電影《赤壁》還刻意設置了多個笑場,如諸葛亮接生“萌萌”、孫尚香古靈精怪的兩次點穴、魯肅刻意地與稻草人的對話,使得觀眾在歡笑中消解了影片厚重的歷史意識。
三是打破觀眾潛在的期待視野,塑造了一群平民化的英雄?!度龂萘x》中關于人物的刻畫:諸葛亮——運籌帷幄之中,決策千里之外的“神”;關羽——灑脫、自信,百萬軍中取敵首級;張飛——勇猛,嚇死曹營將軍,嚇退敵軍;趙云——忠誠、威武,單騎救少主,視敵如無物;周瑜?——韜略滿腹,卻氣量狹小,嫉妒諸葛亮之才;曹操——奸詐多疑、驕傲自滿。
《赤壁》中人物的塑造:諸葛亮——什么事都略懂的“謙謙君子”;關羽一般勇武將軍;張飛——聲如巨雷、愛肉搏的可愛英雄;趙云——神勇,但單騎救少主時,卻身受重創(chuàng),戰(zhàn)場上險遭敵軍暗箭;周瑜——韜略滿腹,愛才、惜才,重情重義;曹操——奸詐多疑、自滿專權(quán)、精明好色;小喬——賢惠、仁愛、有獻身精神;孫尚香——任性、張揚、大氣、追求自由戀愛。
平民化的英雄群體的塑造,打破了觀眾的“期待視野”,使觀眾欣然接受這場“詩意”的歷史名戰(zhàn),最終產(chǎn)生新的藝術(shù)審美。
通過比較評點,不僅優(yōu)化了語文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文本認知能力,還提升了學生評點作品的能力。
三、小結(jié)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笨傊?,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只要每一位教師在文本備課充分、學生學情到位、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的基礎上,精心建構(gòu)比較框架,靈活引導學生從比較中探究文本內(nèi)涵,就能使學得其法的學生喜歡上語文,從而真正實現(xiàn)語文學科最優(yōu)化教學的效果。
(作者單位:廈門市集美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