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于寬
摘要: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增強學生的體育素質(zhì),高校體育教學中僅僅常規(guī)訓練項目無法達到預(yù)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定期開展拓展訓練項目,提升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團隊凝聚力,如此有助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本文探討高校體育教學中拓展訓練的運用實踐。
關(guān)鍵詞:高校;體育教學;拓展訓練;運用實踐
拓展訓練是高校體育教學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本身我國拓展訓練的發(fā)展起步較晚,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多年以來更為注重常規(guī)項目的訓練,而忽視了拓展訓練項目的價值[1]。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拓展訓練教學已經(jīng)獲取了不錯的成績,在實際發(fā)展過程中,部分大學甚至開展了“戶外運動”、“野外生存體驗”等大型極限類的拓展訓練,并且獲取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yīng)該重視拓展訓練,并且將拓展訓練項目穿插于常規(guī)體育教學中,例如跳躍、攀巖、野外露營、游泳等,以提升學生的體育素質(zh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體育教學中拓展訓練的特點
(一)綜合性強
拓展訓練是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重點內(nèi)容,是一種綜合性的訓練,因此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拓展訓練的開展,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目的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通常拓展訓練項目都是以學生的體能活動為導(dǎo)向展開,在訓練過程中,引發(fā)學生的情感認知,讓學生在活動交往的過程中,提升其意志力和團隊精神[2]。拓展訓練的開展是常規(guī)訓練的延續(xù),可以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程的學習中,并且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對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極富挑戰(zhàn)性
常規(guī)性質(zhì)的體育訓練項目對于學生而言,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體育素質(zhì)和身體素質(zhì),但對于學生而言,有效的開展拓展性訓練項目,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課堂體驗。挑戰(zhàn)極限性對于大學生來說意義重大,是學生未來社會發(fā)展和生存的基礎(chǔ),對于學生而言,敢于嘗試,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是目前學生急缺的。因此在實際發(fā)展過程中,富有挑戰(zhàn)性的拓展訓練項目,能夠提升學生的信心和勇氣[3]。
(三)體驗性高
高校體育教學中拓展訓練的開展,能夠給予學生與常規(guī)訓練不同的體驗。因此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通過拓展性項目的開展,讓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認知到體育精神、競技精神以及團隊精神,體會到體育教學中的樂趣,從而自發(fā)積極的參與到體育訓練中,并且通過努力,克服重重的困難,最終完成訓練項目的時刻,對于學生而言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獲取,能讓學生從內(nèi)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自豪。因此,拓展訓練的體驗性不可忽視。
(四)突顯自我教育價值
拓展訓練具有較高的自我教育價值,一般而言在拓展訓練中,學生是訓練的主體,且多數(shù)拓展訓練項目需要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才能夠完成,因此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提醒和指導(dǎo)。因此在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學生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訓練項目,并且在不斷訓練的過程中,學生會根據(jù)隊友的表現(xiàn)、自身的不足之處做出不斷的反思和自我調(diào)整,最終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完成自我經(jīng)驗的積累,并且在活動結(jié)束之后,會對自身的整體表現(xiàn)做出評價,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高校體育教學中拓展訓練的運用實踐
高校體育教學中,適宜學生訓練的拓展項目眾多,主要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集體榮譽感、團隊凝聚力等普通體育項目效果不佳的能力。本文簡單介紹幾種適宜高校體育教學的拓展訓練項目。
(一)云梯
云梯是一項設(shè)計簡單,適合多人參與的拓展訓練項目,參與人數(shù)10~24人,適宜高校班級體育拓展訓練的開展。準備10~12根硬木棒或水管為訓練道具,讓每一個學生選擇另一名隊員為搭檔,若總參加人數(shù)為單數(shù),則讓余下的一個人第一個爬云梯,若為雙數(shù),則選擇兩個搭檔,其中一名為監(jiān)護[4]。發(fā)放訓練道具,讓每對搭檔面對站立,且所有隊員肩并肩排列為兩行,每對搭檔握住訓練道具保持其與地面平行,高度介于肩與腰部之間,如此形成木梯的形狀,且可保持每根梯線的高度呈起伏狀。第一個爬梯者從云梯的一側(cè)開始訓練爬梯,直至到云梯的另一側(cè),則落地等待搭檔,接過訓練道具延長云梯,讓其它隊員訓練。
(二)盲人方陣
盲人方陣是一項集體性的拓展訓練項目,適宜班級共同參與。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提前準備訓練道具,并要求每個學生蒙眼,于訓練場地原地順時針轉(zhuǎn)3圈,后逆時針轉(zhuǎn)3圈,并且向停止位置正方向移動5步。體育教師將訓練道具(繩子)放在離學生大約5米范圍以內(nèi)的位置,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尋找訓練道具,并且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將道具拉開形成一個最大的正方形,且所有學生相對平均地分布在正方形的四條邊上,在訓練頂目沒有完成之前,所有學生均不能摘下眼罩,要在無視野的條件下進行訓練。
(三)直呼其名
該訓練項目適宜新學期開始時期,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一項體育游戲。班級成員之間與教師之間彼此不熟悉的情況之下,利用該拓展訓練項目能夠最快的熟悉彼此。時間限制10~15分鐘,班級所有學生均分為15~20人組成的小組。訓練道具為每組3個小球。在開闊的訓練場地,班級所有成員以小組為單位站成一圈,間隔一臂的距離,教師也參與其中。小球從某一位成員開始傳遞,傳遞過程中要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并將小球傳遞至下一個成員手中,以此類推直至所有成員都傳遞之后,第一輪結(jié)束。第二輪開始時,要求改變訓練規(guī)則,不再依次傳遞,要求每一名成員接球之后呼叫上一輪記憶的其它成員名字,并且將球傳遞至呼叫姓名的隊員,以此類推,并且可以將一個球增加至三個球。多輪游戲結(jié)束之后,由每一個成員呼叫組間其它所有成員的名字。
(四)賽跑
適宜班級所有成員參與,該項目不需要訓練道具,在具體訓練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需要選擇開闊的訓練場地,并且分成人數(shù)均等的小組,要求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面朝同一方向排列成一個縱隊,除第一個學生以外,所有學生都抬起右腳,前一個學生用右手抬起后一個成員的腿,以此類推直至最后一名學生,所有學生共同跳躍向終點前進,途中不允許脫手,率先抵達終點的隊伍獲勝。
三、拓展訓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實踐運用的效應(yīng)
拓展性訓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實踐,其所表現(xiàn)的實際效應(yīng)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1.社會適應(yīng)性。拓展性訓練的運用能夠影響學生的社會適應(yīng)性,使學生在不斷訓練的過程中社會適應(yīng)性逐漸加強。2.對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塑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5]。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需要在后天教育和實踐活動中有意識的培養(yǎng)和促進,體育拓展訓練項目的開展,為學生的提升提供了平臺。3.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信任感。通過拓展訓練,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提升,并且在實際訓練過程中,相互幫助,提升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信任感,這對于學生日后的發(fā)展十分有利。
參考文獻:
[1]李強,張守忠.基于WSR的高校體育拓展訓練互動與教學效能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16,06:118-120.
[2]崔兵.大學體育教學中拓展訓練的開展與實踐探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2:105-106.
[3]郭西魁.試論拓展訓練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陜西教育(高教),2017,10:41-42.
[4]勾鳳云.素質(zhì)拓展訓練與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相融合的路徑探討[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1:81-82.
[5]高明陽.拓展訓練在院校體育選項教學中的應(yīng)用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01:72-73.
(作者單位:安順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