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航天
【摘要】提問的有效性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側重于問題的針對性、準確性、啟發(fā)性、趣味性,要考慮因材施教也要兼顧全體,難易適度。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符合他們發(fā)展需要的有效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 有效優(yōu)化 提問策略
邏輯思維的形成、培養(yǎng)和成熟,對于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來說,至關重要。而邏輯思維的形成,是一個系統的,進階式的培養(yǎng)過程,在這種思維未形成之前。尤其是小學低年級階段,要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提出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的探究數學知識,產生求知的欲望,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設計有效提問,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現提出幾點有效優(yōu)化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提問策略,供大家共同探討。
一、把握提問時機,引導課程深入
小學初始階段,對于數學教學來說,知識點的掌握自然是教學中的主體。但是除此之外,數學邏輯的建構,數學思維方式的締造,以及數學基礎知識的奠基,同樣重要。,但是有時我們的教學會將這些教學要點打散,讓他們各自為政,不成體系。有時花了大力氣來羅列知識點,使用題海戰(zhàn)術,卻收效甚微。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有效的提問。引導學生形成學習脈絡,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首先,有效的教學提問要有針對性,要有重點,詳略得當。不應全面的,平均式的提問。其次,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課前要進行充分的備課。要把課程內容按照主次進行具體劃分。重點內容要重點提問,一般問題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性提問。
數學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大量的知識點建構的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漸深入。而基礎知識的建構又決定著后續(xù)學習的質量,所以教師要注重提問的時機,把握課堂的走向,把問題提的更有針對性和代表性,幫助學生順利實現數學知識的積累和知識框架的組建。
二、把握問題的切入點,讓問題更具啟發(fā)性
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教師僅僅注重提問的時機,把握課堂的走向,把問題提的更有針對性還是遠遠不夠的。提問的方式、問題的準確性以及問題的切入點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問題的切入點,它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能夠決定學生探索的方向和學習的任務。在設定問題的切入點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提出問題的目的是引發(fā)學生思考,進而產生探索的欲望,而不是單純的強調記憶標準答案,以免學生產生只要根據問題,記好答案就能學好數學的依賴心理和錯覺。其次,問題的設置要激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其原有知識和新知在腦中產生碰撞,促進知識內化。最后,問題的提出要具有啟發(fā)性,不要提一些非是即非的無效問題,要通過問題拓展學生思維,引導他們深入探索,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準確。
三、創(chuàng)新提問模式,讓問題更具趣味性
數學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是因為它是一個充滿謎題的學科。在準確掌握上面提到的一些提問技巧之后,還要注意提問的方式方法。在此領域,提問的趣味性至關重要,充滿趣味性的問題設置比強調數學概念的掌握更為有用。教師若能夠經常以充滿趣味的提問引導學生探索問題,學生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解疑,那么,它所呈現的教學效果就絕不僅限于知識的積累,還會有興趣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形成。首先,教師要有一顆童心,要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學生,要知道他們的興趣所在。其次,教師要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提問方式要推陳出行,要符合新形勢下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才容易和學生產生共鳴。最后,提問的方式要富于變化,不能刻板單一,不能讓學生摸清老師的“脈”,要讓他們在課堂上總有不一樣的體驗,讓每一節(jié)數學課都是新鮮的,富有活力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的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四、合理調整問題難度,適宜學生發(fā)展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每個人在發(fā)展過程中都會有超越自己實際所表現出的能力的一個潛在發(fā)展區(qū)。將此理論引用到教學上,就是要求我們拋給學生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難度,要引發(fā)學生思考。如果根據教材內容或學生已有認知就可以作答,就只是知識的再次羅列,沒有新收獲。通過思考進而解決問題,發(fā)現答案,形成成熟的思考模式,可以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形成獨立的學習能力,這是受用終身的。但是,問題的難度不宜過大,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體差異,要兼顧絕大多數學生,否則學生總是難以作答的話會產生厭學情緒。
五、問題要符合相關要求和范圍
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是基礎知識的掌握,在這個大的框架下,要做到兼顧所有學生,要因材施教,也要全員發(fā)展,要促使問題的設置最終促進學生在既定的范圍內求知和學習,而不是只針對其中的佼佼者給予差別輔導。要保證問題的合理性、和正確性。同時,也要保證學生的回答符合大綱的要求,因為數學是嚴謹的,不存在“差不多”和“基本上”,我們給予學生的,一定是正確的,不能讓他們有錯誤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