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陽
【摘 要】語文是一門人文色彩尤為突出的基礎學科,是初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教學中巧妙融合情感教育元素,一方面會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打消學生的厭學情緒,促使其順利走上綜合素質(zhì)與綜合能力的雙向發(fā)展之路;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加課堂的教學實效,優(yōu)化課堂的教學效果,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教師各項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實施奠定下良好的基礎。應用情感教育,為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增添異彩,最終完成課堂的高效教學目標,確保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全面貫徹與落實,這是新課程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更是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持續(xù)加快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語文;情感教育;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154-02
引言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與智力成熟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意愿,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打造優(yōu)質(zhì)的發(fā)展平臺,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傳授學生更多的理論知識,在一點一滴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才價值。融合情感教育理念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符合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首先就要具備一定的全局意識和長遠眼光,并在實踐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摒棄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想,活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啟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當學生切實感知到學習的最大樂趣,并真正的喜歡語文、愛上學習時,情感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才會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一、補充背景資料,開展情感教育
語文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有著緊密關聯(lián),作者運用語言文字將生活中的所見所感記錄成一篇文章,文章中自然包含著作者的真實情感。學生閱讀文章時會與作者進行深入溝通與交流,體會文本情感,理解文本內(nèi)容,教師適時補充一些背景資料,及時開展情感教育,學生不僅不會感到厭煩,還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課堂教學質(zhì)量明顯提升,教學效果倍加優(yōu)異[1]。例如,《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與李大釗生活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從題目中可以看出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艱難的國運,這篇文章描述的是中國哪個歷史時期的故事,在這一歷史時期國家遇到了哪些困難;二是雄健的國民,在每一次國難面前,中國人民是如何團結克服困難的,這些歷史史實對課文情感體驗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五四運動的高潮過后,中國國內(nèi)形式是怎樣的,并以圖示方式表示中國當時面臨的處境,并搜集這一時期的故事、視頻和圖片,通過這些圖片引導學生走進文章情感氛圍,感受中國人民面對國難的犧牲精神和不懈的奮斗精神。情感是蘊含在每一個小故事中的,通過挖掘五四運動后一些震撼的歷史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到即使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民,在國家遇到危難時也要義不容辭地奉獻自己的力量。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是教師的首要任務,還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開發(fā)其潛力。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注意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不斷變換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多角度思考,打破思維定式,提高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廣闊性[2]。在課堂中提問問題時,可以參考以下三種方式:一是開門見山。例如,講解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可以首先問同學們眼中的春是什么樣的?并讓學生將自己認為的春描述出來,這樣一來,不僅活躍課堂氛圍,還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開放式。在提問中,拋出開放式問題,讓學生多角度回答,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流露多樣性情感。三是形象性提問。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通過實驗、詩詞、圖片等形式,促使學生更直觀地思考問題。通過巧設與課文內(nèi)容相近的問題情境,將學生引入課堂中,使學生抱著求知欲參與到學習中,進而提升教學質(zhì)量。三、憑借教師經(jīng)歷,進行情感引導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切忌面無表情,一副兇巴巴的樣子,好像只有這樣才能教好學生,才會讓學生真的懂得自己所講的內(nèi)容,因而好多教師為了上一堂完整的課總愛板著臉,生怕學生察覺到老師的情緒,影響課堂秩序,教師便在一板一眼的陳述中完成情感教育[3]。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方式是行不通的,通過這樣的方法完成的情感教學時機械化的,僵硬的。教師在課堂中應該以飽滿的熱情,豐富的肢體語言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上課時的激情,這樣便于調(diào)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地參與到課堂中,不知不覺中接受情感教育。如學習《人民英雄永存不朽》時,枯燥的講述紀念碑及紀念碑周圍的建筑物是不夠的,而且憑空的方位順序學生并不一定能理解。為了解決這一課的難題,教師可先根據(jù)自身的親身經(jīng)歷,以講故事的形式將紀念碑的全景展現(xiàn)給學生,可以和學生一起分享參觀紀念碑的攝像碟片,在播放的過程中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要注意語氣的輕重,情感的起伏,讓學生感覺如同跟隨老師現(xiàn)場參觀了紀念碑。同時,教師應適當?shù)脑诤诎迳袭嫵龇轿粓D,讓學生有一個全景的印象圖。如此一來,學生既了解了紀念碑等建筑物,又感受到了紀念碑的雄偉壯觀,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四、結合現(xiàn)實生活,引起情感共鳴
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借助課本的某個特定場景,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運用靈活的教學技巧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得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4]。例如,教學《我的母親》這篇文章時,文章通過諸如“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學”等看似樸實的語言,表達出母親對兒子無私的關愛。在講到這一塊的時候,老師可以向學生發(fā)問:“我們從此處能讀出什么?你們的母親是不是也是這樣對你們的?”讓學生聯(lián)想自己的母親,談切身體會,進而思考和體會母愛的偉大,讓自己對這種親情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學會感恩。這樣不僅達到了語文的基本教學目標,還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的情感教育。結語
總而言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容忽視。教師必須足夠重視情感教育,善于挖掘學生內(nèi)在潛能,并把各種情感因素切實落實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陶冶情操,愉悅性情,滋潤心靈,健全人格。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具有高素質(zhì)的一代人才,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走向進步。
參考文獻
[1]曾誨.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讀與寫,2016(5):37-39.
[2]李學勉.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閱讀與鑒賞,2016(8):22-24.
[3]陳應剛.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科學咨詢,2017(9):46-48.
[4]毛小全.淺談新課程改革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信息,2016(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