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清文
摘 要:一直以來,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及難點都是閱讀,現(xiàn)階段初中語文考試中,閱讀部分所占分數(shù)比重越來越大,這就對初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教師的教學水平、策略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也成了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教師要介紹文本背景,提升閱讀認知力;思考閱讀疑問,提升學生問題探究意識;鼓勵學生多角度閱讀,培養(yǎng)閱讀體驗;比較閱讀,提升學生閱讀鑒別能力。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閱讀;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26-01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6.085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于初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一定要顛覆傳統(tǒng)教學模式,著重加強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式學習方法,以有效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一、介紹文本背景,提升閱讀認知力
教師在過往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注重進行綜合理解能力方面的教學,學生對文章綜合理解力很強,但于文章背景認知方面卻處于薄弱項。文章背景是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主要方式,通過文章背景的介紹,學生能夠?qū)ξ恼聝?nèi)容有更全面而透徹的了解,強化了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認知力。而且隨著新課改全面實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在文章背景介紹方面加強補足。
例如,教師在教授《沁園春·雪》時,引領(lǐng)學生進行文章寫作背景查找。從中了解到《沁園春·雪》這首詞,是毛澤東在1936年2月創(chuàng)作。當毛澤東和彭德懷率領(lǐng)紅軍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清澗縣袁家溝,準備渡河東征,開赴抗日前線時,為了視察地形,毛澤東攀登上海拔千米被白雪覆蓋的塬上,當“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白雪皚皚的塬地出現(xiàn)在他眼前時,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fā),于是提筆寫下了這一首豪放之詞。教師通過引領(lǐng)學生查找并講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貫通了文章內(nèi)容,養(yǎng)成了良好的查閱背景資料的習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層面,教師與學生都受益匪淺,也充分體現(xiàn)了加強閱讀教學中背景介紹的重要性。
二、思考閱讀疑問,提升學生問題探究意識
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依然有部分地區(qū)推行灌輸性傳統(tǒng)教學方式,缺乏改革創(chuàng)新元素和思維,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與積極性,不能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教師一定要鼓勵支持學生突破傳統(tǒng)思維,大膽對課堂學習的文章提出疑問;教師也應轉(zhuǎn)變觀念,認識到學生對文章產(chǎn)生疑問,表明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從而不僅可以收獲豐富的語文知識,還為之后的語文學習開辟了另一種方式的學習路徑。
例如,教師在教授《濟南的冬天》課程時,學生就對于“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這句中的敘述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的產(chǎn)生了疑問,之后教師引領(lǐng)學生進行了資料翻閱和解讀。老舍先生在文中那樣敘述是因為濟南的周圍都是小山,可以有效地遮擋凜冽的北風,所以才會形容濟南的冬天沒有風。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這樣回應學生的閱讀疑問,并帶動了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鼓勵學生多角度閱讀,培養(yǎng)閱讀體驗
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多角度閱讀,是培養(yǎng)其語感、更好理解文章的一個良好途徑。通過多角度的閱讀體驗,學生可提取不同的主體、客觀環(huán)境等要素,理解文章的表述,找到文章情感表達的核心,從而豐富對文章內(nèi)容的認知,對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與閱讀水平有著重要的幫助。
如,教師在講授《我的童年》時,引領(lǐng)學生以文章作者的角度來學習理解文章,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體會,在之后的學習和答題時,有更好的語感及良好成績。同時學生在第二次讀這篇文章時,還可以換位第三方角度進行閱讀,就能更好地了解季羨林先生所敘述的童年生活的特點以及他對過去的童年生活的緬懷心情,從而對于文章全局有一個清晰整體的概括認識。學生在進行第三次文章閱讀時,再從自己個人角度去分析了解,就會全面客觀地總結(jié)文章中心思想,作者通過敘述童年時的生活,表達了對過去苦難時光的深切緬懷,同時讓學生們深深地感受到并愿意學習作者的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
四、比較閱讀,提升學生閱讀鑒別能力
(一)古今作品進行比較性閱讀
學生進入到初中語文學習階段,已經(jīng)可以相對廣泛地接觸閱讀更多的文學作品。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古今作品進行比較性閱讀,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
例如,學生通過閱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和魯迅的《雪》進行古今作品比較,可以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二)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比較閱讀
學生在進行比較閱讀時,把同一個作者在不同時期作品進行比較的方式是一種很實用的方式。因為作者在人生當中擁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其心境自然會因時期不同而有所改變,那么所寫作的文章風格感悟自然會有不同。
例如,教師就把杜甫的三首詩在課堂上讓學生們進行比較閱讀。分別是《春望》《望岳》和《石壕吏》,學生們通過仔細、多遍閱讀比較,對于其前后期語言創(chuàng)作風格和思想意識轉(zhuǎn)變有了深刻的體會和了解。這樣的把同一個作者不同時期作品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方式,對于提高學生鑒別能力有著很大的作用?,F(xiàn)階段一些采用這種策略的學校和教師,都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不能一味讓學生閱讀同一作者文學作品,要適度開展靈活穿插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避免學生產(chǎn)生疲勞厭煩情緒。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開展比較閱讀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進行了具體策略分析。新時期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具有無限活力及開放性,同時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也一定要不斷分析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初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為語文教學的蓬勃發(fā)展盡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徐詠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分析[J].新校園(中旬刊),2017(4).
[2] 鄭志揚.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分析及能力提高的技巧[J].考試周刊,2014(77).
[3] 楊曉玲.新課改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