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元鳳
[摘 要]物理知識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其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了解物理能夠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觀察生活、理解生活中的現(xiàn)象。對于物理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是永無止境的,運用探究性模式開展教學能夠讓學生形成對物理知識不斷探索的意識,在學習中不斷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同時提高教學的質效。本文對于探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分析,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廣該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模式;高中;物理教學
探究性學習模式要求學生不滿足于對知識的片面掌握,而是不斷深究,挖掘出更多的內容,這也是學習物理、開展物理研究所需的基本素質。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已經(jīng)基本成熟,教師應引導他們通過探究性學習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渴求新的知識,挖掘新的內容。
一、伏筆設疑懸念,觸發(fā)討論興趣
在課程的伊始,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決定著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生成。如今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積極,習慣在教師的要求下被動的學習,自主學習性不足,也難以產(chǎn)生探究的動力。還需要教師抓住他們的心理,通過設置懸念,激趣生疑來一步步的將學生引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并逐漸將他們變?yōu)閷W習的主體。提出一些具有懸念性的問題便能夠起到這一效果?!芭nD定律”是物理學科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單元,在對這一單元進行教學時,應用設疑導入法可以采取雙向提問。比如“決定物體運動與靜止的原因是什么?有些物體你對它施加外力,比如對自行車進行蹬踏,對杠桿進行舉壓,為什么只有對他們施加力的前提下它們才會動?為什么停止力量的輸出它們就會停止?這個問題的答案被一名叫做亞里士多德的學者做出了非常有見解的答案,有人知道是什么嗎?”像這樣在問題前埋下玄機作為伏筆,對學生的積極性和活躍性的調動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首先牛頓定律與亞里士多德觀點存在一定差異,但是在差異的背后又蘊含著相同點與不同點,哪些是相同的?哪些又是不同的?其出入點在哪里,誰的觀點又更適合例題,表面看,這只是一道如何驅使物體運動與如何停止物體運動的例題,但是在問題中又包含著更深一層的問題,一個完全不同體系的問題,這即是雙向提問。當問題進行到亞里士多德觀點時,要將這個問題進行下去,必將應用到兩者之間的定律,這也是學生所需掌握的要點,可以請同學分別指出兩者之間的定律,當亞里士多德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有力才會有運動”和牛頓定律中“物體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被相應提出時,可以分別應用到例子當中,從而引出“慣性”以及“地心吸引”是否屬于力等問題。這類問題的提出能夠迅速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觀點將他們分為不同的陣營,并為了證明自己積極的討論、探究,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提出問題,發(fā)揮了引導作用。具體的問題探究過程仍是學生自主、合作開展的。不僅使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調動,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探究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和自覺學習的能力
物理知識的教學如僅僅停留在知識點傳授層面是永遠無法體現(xiàn)出物理教學的實際作用的,學生也不會產(chǎn)生實踐的意識。物理知識體現(xiàn)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探究性學習模式的構建也應體現(xiàn)出生活的聯(lián)系。這樣一來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來也能夠讓學生運用物理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中的問題,不斷產(chǎn)生探究生活,研究物理的意識,這將會成為學生學習物理的強大驅動力。比如教師通過對學生講解摩擦力是可以增大與減小的,再配合精彩有說服力的案例進行引導,就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理解到,并非物理領域中的摩擦力都是有益的,趨勢方法的不同與環(huán)境因素,完全會導致摩擦力不按照我們所希望的那樣產(chǎn)生負面效果。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提煉出核心問題:既然已經(jīng)明確摩擦力的應用具有雙重效果,那么怎樣的方法才能使摩擦力向好的一面為人所用?當學生做出正面回答后,才從側面進行如何遏制負面摩擦效果的提問。這樣的方式不僅加強了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探索欲望,正面反面的提問解答能夠預防學生死記硬背的壞習慣。
三、用實踐檢驗物理知識
高中物理教學總體上來說是一個較為困難的挑戰(zhàn)。首先物理與其他科目相比,不夠知性,它沒有化學多變的夢幻也沒有語文的華麗辭藻的浪漫,尤其在高中生都以感性的眼光去審視評價事物好壞的叛逆時期,物理教學的立場略顯尷尬,因為它的機械性與邏輯性太強,很多教育機構和教育心理專家對學生喜愛科目做過調查,即便是沒有接觸過物理的學生也會對物理產(chǎn)生苦澀沒人情味的評價,同樣是邏輯性強的數(shù)學,由于經(jīng)常被周遭環(huán)境評價數(shù)學好的就是聰明的,所以物理從根本上就是盯著學生對它的偏見實施教學,存在很大的教學難度。盡管如此,并非沒有解決對策,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從教學方式上做文章,講究創(chuàng)新,站在學生可接受的通道去將物理知識引進過來,其出發(fā)點就是用實踐的方式,利用學生的直觀來宣傳物理的優(yōu)異之處。教學也是需要媒介的,既然已經(jīng)默認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那么教師就應該以學生為主,環(huán)繞學生的興趣來推銷物理。實驗無疑是推銷物理的最佳方法。比如慣性,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追逐實驗,在追逐的過程中應用直角束縛,誰能用最快的速度在雙手不碰到圍墻的基礎上穿過直角的比賽活動,用最受歡迎的體育課的形式來教授物理,另外,利用右腦的高能記憶,我們都知道,人們在接受影像比如看電視圖片圖像多是用右腦來完成,而右腦又有過目不忘的能力,比如著名的動畫片《一休傳奇》還有《名偵探柯南》這種動畫片,里面有大量物理知識,比如讓一個成年人屈膝跪坐,小孩子用一根手指抵住成年人的額頭,即便成年人有再大的力量也站不起來,這種充滿驗證趣味的話題,既能讓學生從樂趣中取到學習的結果,又提高學生對物理的喜愛,逐步弱化對物理趣味性低的偏見。所以老師可以刻意或者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有利于物理教學的影像下載,作為物理教學的引導材料。
四、結語
在教學實踐中,探究性學習模式是值得重視的,但也不可忽視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多種教學手段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效率切實提高,使我們的教學適應時代、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曾志旺,徐子發(fā).探究性學習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研究,2013(6).
[2]呂超.淺議高中物理教學改革[J].理導航:中旬,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