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標準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革,突出表現(xiàn)為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上,即由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向研究性、創(chuàng)造性的探究性教學模式轉變,并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要研究”的主動學習。對于高中數學探究式學習來說,就是不僅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而且還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及學習熱情,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探究式學習;有效策略
探究式學習特別注重對學生們數學思維方法的培養(yǎng)的訓練,而數學思維又是以邏輯思維為核心的抽象思維。抽象思維就要求學生具備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與流暢性。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要進行精心地選擇,促使學生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過程都會成為探究發(fā)現(xiàn)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在清楚每個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選擇那些能夠吸引學生進行探究的數學知識,調動起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強烈欲望。只有做到上述內容之后,探究式學習才有了進一步進行下去的意義。本文對指導高中生數學探究式教學的有效策略具體分析如下:
一、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我們知道,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探究性學習來說,這個影響依然是存在的。如果某個人對探究性學習十分有興趣,這樣他就會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之中,并且設置出恰當的學習目標,進行相對有益于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從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如果一個人本身就對探究性學習不感興趣,只是在老師的要求之下,他不得不開始一定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這樣他不僅不會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而且一旦在探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遇到一定的問題,他往往就會打退堂鼓。對于高中數學探究性學習來說,興趣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成效。所以,教師在探究性教學模式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調動。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數學問題情境,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數學教學內容,穿插一些數學史或者是數學家的奇聞軼事等來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為了使學生探究的主動積極性持續(xù)而長久,教師還要在探究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滲透學生所需要的高級需求,如成就感、滿足感、自豪感等。這樣一來,學生進行探究性數學學習的活動才有可能堅持下去。
二、創(chuàng)設開放的數學問題情境
我們上面分析了在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有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和注意在探究性活動過程中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滿足感等。在這里,我們將具體闡述一下如何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以便保持學生在探究性活動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知道,科學研究與創(chuàng)造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而數學探究學習也常常是以問題解決的形式來出現(xiàn)的。因此,在數學探究學習活動中,教師首先必須將學生要學習的數學知識轉化為一定的數學問題情境,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這種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重要前提就是教師要掌握每一個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情況,這樣教師才能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創(chuàng)設出一個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從而使學生在對這個認知矛盾進行分析和解決的時候,學習到一定的新知識?,F(xiàn)在教師常用的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法主要有:利用數學的認知矛盾來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情境,從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來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情境及從數學與社會的結合點入手來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情境等。但是不論是哪種數學問題情境,其本質上都需要遵循“問題解決——數學建模——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如教師在進行立體幾何直線與平面平行性質定理的探究教學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同學們思考一下平常生活中木匠師傅是如何鋸木料的,他們“畫線”又是為了什么?同時,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通過一塊具體的木料來向同學們提問如何進行具體的鋸木料的工作。通過上面這些問題,使同學們進行深入地思考。在同學們進行一定的思考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入本次課堂的學習內容——立體幾何直線與平面平行性質定理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讓同學們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直觀地感受到立體幾何直線與平面平行性質定理的含義。
三、引導學生開展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
在教師具體的創(chuàng)設出一定的問題情境之后,并不意味著探究性學習活動已經結束了,而是剛剛開始。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已經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進行一定的探索,并在對這個問題情境進行探索的過程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最終完成探究性學習的整個學習過程。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就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觀察、發(fā)現(xiàn)向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可以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而不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同時,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有些問題并不是簡單地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的,有時候還需要學生進行一定的邏輯推理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所以教師要注意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此外,學生在觀察問題的時候,教師也要注重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在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如果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正確或存在著一定的偏差,教師要主動對該學生的科學、合理引導,一方面不傷及學生的自尊,另一方面又可以引導學生去重新進行思考,從而最終發(fā)現(xiàn)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有時候會遇到一些憑借他們自身的努力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就要在旁因勢利導、適時點撥,圍繞解決問題的主旨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思考,調動起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在學生們解決完問題之后,教師也要對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表現(xiàn)進行一定的點評、總結和反思,使學生可以正確認識自己在本次課堂上的表現(xiàn),強化正確的認識,糾正錯誤的認識,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知結構的完善,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們的數學意識和思維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瑞兵.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張青雅.論研究性學習的支持系統(tǒng)[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2年05期
【作者簡介】
張沛豐,大學本科,從教8年,研究方向:高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