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坤
【摘 要】前沿的信息化交流方式已然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大背景,傳統(tǒng)的德育教學課堂與現(xiàn)代化的學生個體如何科學的找到結合點,進而碰撞出教育的火花,這是客觀現(xiàn)實給當前的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務必深入思考的必然情境。本文試圖從中職德育課角度,談談應當如何合理利用信息化條件來豐富案例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課堂模式,使得學科的教學宗旨能更加有效地達成。
【關鍵詞】信息化;中職德育課;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086-01
案例教學法,自1910年由美國哈佛大學首創(chuàng)以來,經(jīng)歷了近百年的多學科的應用與發(fā)展,其含義一直在不斷地拓展,其意義也在不斷得到深化。其中,案例教學與德育課的結合也是由來已久,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相關知識,對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真實情境進行提煉,引導學生就給定的案例素材進行分析、討論與總結,從而形成為促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運用于中職德育課堂是許多教師授課之首選。但結合中職生的實際,案例教學法也曾碰到各式各樣的難堪與難題。主要表現(xiàn)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概念混淆,誤把舉例當案例
什么是案例?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它可以是一個故事、一次活動記錄、一段實際情境等等,一般來說,它是可以服務教學的具有真實性、啟發(fā)性、完整性、典型性的材料,但不是一個簡短的課堂舉例可以概括的,它要求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來分配兩者不同的用處。
二、選擇案例目的不明確,針對性不強
使用的案列教學的目的不外乎三個方面,其一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其二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其三激發(fā)學生情感升華,生動的案例可以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內容添置與知識特點一致性的案例,但在實際教學時往往會出現(xiàn)兩種窘?jīng)r,一種德育課堂變成了故事會,氛圍雖好,可惜沒有主題也沒有結論,另一種課堂是材料詳實精彩,但迫于課堂時間關系,無法展開探討,只能點到為止,學生意猶未盡,收效甚微。
三、案例內容的時效性、典型性不夠
德育教材、教輔材料上一般都配有大量圖文案例,如果按照思維固定模式的話,就地取材也并非完全不可。三年五載下來,這些材料反反復復被拿來絮叨,課堂猶如雞肋,食之無味。且教材更新遠不及社會發(fā)展速度,因此教師所用的案例就會離我們的學生越來越遠,所產(chǎn)生的共鳴也就越來越淡,比如講到榜樣人物時,雷鋒、張海迪、錢學森等人物當之無愧是大家學習的榜樣,但對于時下中職生來說,勵志成才的草根、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90后、出奇制勝的達人或許才是他們更向往了解并積極崇拜的人群。
四、信息化形式的引入或單一或堆砌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發(fā)展,不可避免的,信息化的模式開始向教育教學輻射影響。多媒體教學輔助課堂案例教學形式已然普遍推廣開來,但是這種引入受到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程度不一。信息化設施與資源好的學校,翻轉課堂、mocoo、微課程、電子白板教學、線上線下互動等等花樣層出不窮,客觀條件不足的學校教師也不斷在尋求突破,一張PPT上插滿視頻、圖片、flash動畫,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學生也是眼花繚亂,一些老師感覺只要課堂與信息化接軌越親密,課堂效果就會同步最大化。據(jù)此,現(xiàn)在有不少學者已經(jīng)提出,信息化形式的引入需要教師合理與科學的把握,太單一或者只是形式上的案例堆砌,不結合學生實際和學科特點的信息化,只會產(chǎn)生更多的負面效果,比如學生“生吞”了大量的網(wǎng)絡資源,如何消化并分類吸收又成為新的難題。
五、缺乏反饋,評價機制不健全
德育課案例教學的常規(guī)模式是教師拋出案例、設置疑問、師生互動,最后由教師進行全面總結。學生長期扮演對案例的被動接受角色,不利于自主學習,也無法將自己對案例的思考及時反饋給教師,更別提對案例進行拓展性的探討。另一方面,考慮到教學思路的個體差異性,教師之間很少就案例的選擇進行交流或者共享,一些優(yōu)秀案例要么變成了稀缺資源,只有在教學開放日時才得以公布于眾,要么被埋沒于海量的網(wǎng)絡世界里,等待獨具慧眼的人去挖掘。案例資源的匱乏與良莠不齊、反饋機制的不健全也是當前德育課案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德育課案例教學存在的種種問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可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去分析,主觀上,教師對案例教學的理解存在偏差,尤其在現(xiàn)代化教學背景下如何明確定位案例服務教學主旨的作用、如何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輔助案例教學的能力,是改善教學效果的關鍵之一;客觀上,德育學科尚缺乏完善的動態(tài)的案例資源庫、學校的教學設備條件發(fā)展不均衡,也對現(xiàn)代化教學水平整體提高有所影響。
綜合上述討論,筆者在借鑒當前部分學者關于信息化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結合教學實踐感悟談談自己關于中職德育課運用信息化的案例教學的一些思路。
第一、及時更新德育課教學理念,融入信息化思維。
中職德育課從本質上看,是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課。我們所面對的學生群體有著特殊性與獨特性,他們不喜道理說教,他們只要生活體驗,他們沒有應試壓力,他們需要實際利益。所以,這就要求教師的每節(jié)課都要能帶給他們新鮮的有用的理念,用信息化的形式植入也好包裝也罷,效果事半功倍。比如,講授人生價值觀念,如此龐大的課題還沒開講已經(jīng)嚇退半數(shù)學生了,但是設置一場人生價值的拍賣會,課堂氣氛立刻轉變,再利用手機平臺現(xiàn)場操作,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能一邊互動一邊啟發(fā),整個過程中學生先被形式吸引,后又被任務驅動,師生都感到心情愉悅,教學目的的達成度陡增。
第二、積極開發(fā)信息化案例,建立案例資源庫平臺。
開發(fā)信息化的案例資源平臺,無疑是一個繁重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相關學科的科研部門來統(tǒng)籌規(guī)劃。但是從一個授課教師的角度,也應有主動嘗試的自覺與行動。信息化的案例資源主要以圖片、視頻、音頻、flash動畫等形式,依托各種網(wǎng)絡平臺傳達給學生。案例可以是教師組成團隊開發(fā),也可以發(fā)動學生分組開發(fā)。這里,以筆者2014年參加全國中職學?!皠?chuàng)新杯”教學設計與說課大賽作品為例,筆者授課課題為《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通過研讀教材確定本課題需完成教學任務,依據(jù)任務難易程度再設置案例不同的開發(fā)方向。比如證據(jù)種類的簡單圖文案例交由一般學生來完成、涉及信息技術方面復雜的維權案例由特長學生在教師輔助下完成,教師利用網(wǎng)絡平臺負責素材的選取與整合,最后形成了一堂既有學生主動參與又有信息化含量的有效課堂教學,實踐證明,這些保留下來的案例在后來的課堂教學上仍能收到良好的反響。
第三、研究案例的信息化運用藝術。
信息化模式引入案例教學需要合理又科學的思路,過度使用或使用不當反而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依據(jù)學科特點與學生實際情況,可將案例作如下處理運用:教師輔助改編案例、學生自創(chuàng)式案例、學生任務式案例、師生互動式案例。比如筆者動員并輔助計算機專業(yè)學生將長篇的維權案例《劉薇的選擇》改編成flash動畫,并與學生合作給它配以幽默的臺詞,準備過程雖然耗時,但效果是值得的,這些案例一旦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立刻緊緊抓住學生視線,接下來的教學便如行云流水。還比如,為了講好民事舉證原則,我給指定學生布置課前任務錄制校園維權短劇,對他們的拍攝給出指導性建議,對他們的成果進行修繕,這樣一個鮮活的案例被恰到好處的運用了起來,同學們踴躍的參與討論短劇留下的證據(jù)懸念,在教師引導之下他們積極自主完成了學習任務。
第四、建立教學信息化的反饋機制。
教學反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重視案例教學的反饋環(huán)節(jié),才能使教師及時的調整教學程序、教學策略,從而保證德育課教學案例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德育課案例教學的學生反饋可以從多個環(huán)節(jié)或者多種途徑實現(xiàn):其一學生在德育課案例教學上的行為表現(xiàn),由于學生對知識接受和理解的心理背景上的不對稱、師生關系中可能存在的不對稱認知等等原因,教師應密切給予關注;其二德育任課教師在課上或課后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意見征詢,了解學生關于案例教學的建議、意見和要求;其三由教學管理部門組織確立德育課案例的實踐效果反饋情況。以上環(huán)節(jié)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有時受到時間、空間等因素限制無法得到有效開展,但借助信息化的先進平臺,很多寶貴的反饋材料得以高效有質有量的收集。不少教師正在積極探索、嘗試使用學習反饋評價機制,他們利用各種軟件平臺,設置互動問答、問卷調查、評分環(huán)節(jié)、學生作品展示環(huán)節(jié)、評比環(huán)節(jié)等模式,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學習的感悟與效果,這些反饋本身就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同時也必將促進今后有效調節(jié)和控制課堂教學,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得信息化與課堂教學形成更加有機的結合。
參考文獻
[1]高然.《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湖南科技大學》優(yōu)秀碩士論文,2015年.
[2]李銀.《信息化教學法在中職生德育教學中的運用》,《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3(18):85-86.
[3]葛壽鵬.《中職法律課教學中的案例教學》,《考試周刊》,2010(22):217-218.
[4]楊群.《案例教學法在管理學教學中的優(yōu)點及存在問題》,《考試周刊》,2009(3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