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最為基礎性的教育,這一階段知識基礎牢不牢固直接關系到后續(xù)初高中學年段的學習,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tǒng)小學教育模式的不足日益顯露,改革是大勢所趨。為此,社會各界應當將更多的注意力投諸于小學教育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上,加快推動改革的腳步,本文主要從小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繼而從四個層面分析了其改革的方向,以期為小學教育視野的改革工作建言獻策。
關鍵詞:小學教育;改革;必要性;方向及措施
一、小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從家國角度來看,一個國家人才的培育同其未來的發(fā)展前景有密切的關聯性,高素質人才是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指標,小學教育是教育事業(yè)最為基礎也是至為關鍵的起步階段,伴隨時代的變遷,當前國內現行的小學教育模式日漸顯露出諸多弊端,已經無法貼合新時期的教育訴求,進行革新優(yōu)化工作是必然趨向[1]。 小學教育顯露出的問題舉例如下:
1.缺乏完善的評價機制。
新課標尤其強調在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然而各種考試、升學重壓嚴重束縛著學生的特色化發(fā)展,在進行評價時將成績視為衡量學生學習能力,優(yōu)秀與否的重要指標,過于片面化。加之,當前小學教育中進行評價的主人公主要是教師,在這種教師主導的單一性評價模式的影響下,教師往往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形態(tài)貫穿于評價工作的始終,學生的主體性很難得到凸顯,而學生、家長、社會在習作評價中是被忽視和遺忘的,面對教師條條框框式的評價,學生容易產生被審視的心理,產生心理上的偏差。
2.學生教學參與度不夠。
小學階段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需要學生積極探究、廣泛參與,應試教育體制下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奉行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學生沒有太多的主動權,一般都是教師提問,學生舉手發(fā)言,教師講解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如此一來,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少之又少。此外,四十幾分鐘的課堂時間十分有限,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學生若是遇到不能理解的問題,為了不影響講課進度,一般都是留在課后探討,在此狀況下,學生很容易因為某個關鍵知識點的不理解,跟不上后續(xù)內容的講解,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小學教育改革的方向
1.豐富教學手段,點燃學生熱情。
過去陳舊乏味、刻板無趣的教學手段已然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認真聽講的積極性,教師竭盡全力為學生細致地講解難點、重點,卻適得其反,無法收獲理想中的教學成效,由此可見,此種陳舊、無趣的教學形式必須要及時摒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注意依靠自己豐富的學識不斷進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探究出更多靈活多樣,既有趣又有效的教學方式,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1]。例如,生活化的教學情景,教師應當注意結合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場景來開展教學,以平時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具象化、易理解的素材充當教學情景的塑造來源,把晦澀、難理解的理論融合于靈活、風趣的教學情景中,有效激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感受同教學情景保持一致的前進趨勢,并從中找尋到共識之感,使教學變得更為現實化、靈活化和直觀化[2]。比如說,數學教學中學習“負數”一課時,教師在正式開始講課前,可以提問一些生活化的問題:同學們,冬天天氣冷不冷?氣溫低于零度要如何表示呢?假設某天濟南的氣溫為零下5度,大連的氣溫為零下13度,你們說哪個城市的氣溫更高呢?借助一連串生活型問題的問答,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發(fā)散其思維和想象力,使學生于充滿生活氣息的數學情景中實現數學知識的遷移學習。再比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能夠有效地填補學生參與度不高的缺陷,學生可以借助小組討論的模式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發(fā)現不理解的問題,小組成員共同討論研究,使每個學生都擁有自主發(fā)言的權利,在相互磋商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
2.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評價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因而,如何運用好科學的評價尤為重要,激勵式的評價有助于學生學習情感、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注意多給以他們肯定、鼓勵、關心和愛護,學生可以從教師關切的目光、會心的微笑、贊揚的話語中感受到關懷和鼓舞,并在這些善意的主動中樹立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信心。教師在進行評價時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引導多方參與,評價的主體必須是多方面的,除了要做好教師的評價,還要重視家長的評價、學生間的相互評價以及學生對自身的評價。其次,學生是一切學習活動的主體,要注意強化他們的自我觀念、競爭精神和參與意識,一方面要以學生為評價主體,同時整合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家長評價,并用反饋的結果進一步推動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另一方面,還要強調整體評價的重要性,評價不能脫離于教學和學習活動,要同教師的引導及學生的學習密切聯系。
3.融入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活動。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認知事物,好奇心滿滿的年齡階段,五花八門、不拘一格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有助于緩解師生關系,減少師生間的疏遠感,是創(chuàng)設優(yōu)良教學環(huán)境,提高教學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助力因素,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更為精準地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進展,學生則擁有了更多同教師溝通、提問的機會。教學活動的開展形式并不是規(guī)行矩步、一仍舊貫的,應當注重活動形式、內容的多樣化和變通性,這便需要教師加強探索,創(chuàng)新出更多精彩紛呈、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德育活動,比如說,開發(fā)學生特長的書法、舞蹈比賽,拓展學生眼界的科技館、畫展觀賞活動,等等,讓學生在這些頗具趣味性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別樣的學習樂趣,獲得整體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盧宗東.新時期小學教育改革的基本途徑[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5(38).
[2]王小琴.提高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質量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6(03).
作者簡介:顧宏軍,男,漢族,1963年11月出生,遼寧沈陽市人,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