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摘要:初中語文是承接小學和高中教學的重要階段,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將近占了語文課本的三分之一的篇幅,并且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文言文閱讀的地位在不斷攀升。因此,教學中,我們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措施,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激情,通過不斷的學習與積累,慢慢地提升他們的文言素養(yǎng),進一步形成他們對古代文化的認同感。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
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今后的生活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受到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當前的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具有人文性缺失和學生參與性較低的問題,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一個初中語文教師積極思考的話題。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國的大圣人孔子曾經(jīng)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充分說明了在學習任何知識時,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在進行文言文的教學中,首先應該讓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明白,在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保留和傳承下來的,現(xiàn)在我們所使用的白話文,是從五四運動之后開始的,離現(xiàn)在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時間,非常的短。文言文和白話文相比,在表達上更加的簡捷,更有文化內(nèi)涵,更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要想傳承傳統(tǒng)文化,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中國人,學好文言文勢在必行。老師可以在學生才接觸文言文時,選取一兩篇經(jīng)典優(yōu)美的文章讀給學生聽,講古代大文學家的一些故事,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實施課堂教學,發(fā)揮誦讀作用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以可見讀書的好處,讀書在文言文教學中更應該被發(fā)揮作用。文言文字句短小,感情豐富,注重押韻,結構優(yōu)美,讀起來抑揚頓挫,教師引導學生誦讀文言文課文,細細品讀課文,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對文章內(nèi)涵和韻味進行體會,因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進行誦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xiàn):(1)合理分配時間,引導學生多樣化誦讀。在時間上,可以根據(jù)初中學生學習實際情況進行分配,形式上要充分發(fā)揮各種形式,打造有效的誦讀氛圍。如,可以分為早讀、中讀、晚讀;短期讀、中期讀、長期讀;男生讀、女生讀、男女混合讀;集體讀、小組讀、個人讀等等。此外,在學習故事性比較強的文章如《晏子使楚》時,可以引入分角色誦讀、讓人物帶著感情去讀,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2)突出誦讀重點,制訂誦讀計劃。在課堂中的誦讀固然重要,畢竟課堂時間是有限的,還應該在課堂誦讀之外關注課外誦讀,在學期之初為學生制訂誦讀重點,擬定好誦讀計劃,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做好誦讀練習。(3)引導學生課前誦讀,為課堂有效性奠定基礎。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誦讀,將學生帶入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因而更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實施,但是需要控制好課前誦讀的時間和力度。
三、在誦讀語段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
語感培養(yǎng),只能在主體反復的語言實踐過程中開展。人雖然都具備語言的天賦,但是若沒有后天的語言實踐活動,也很難形成語感。所以,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語感,就應該指導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誦讀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在文言文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體悟文言文無法言說的絕妙之處,感悟文意,生成與發(fā)展獨特的見解與切實的感悟,使文言文語感得到不斷地深化和敏銳化。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語段誦讀的時候,可分三步驟。第一步,指導學生進行默讀,在默讀中學會思考。所謂默讀,就是用視覺去接受文字信息,通過發(fā)音器官不運動或者輕微的聲音,沒有驅動聽覺感受的閱讀方式。為了指導學生開展默讀,建議教師在上一節(jié)文言文新課的時候,先給學生發(fā)放這一篇課文沒有任何句讀的原始文章,訓練學生在默讀中學會斷句,理解這一篇文章的大致梗概和文意。第二步,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讀已斷好句的文章,然后其他同學開展自評或者他評,尋找斷句上是否合適,反思斷句上的正確或者是錯誤。然后教師指導學生翻開書本,看著原文,為學生做在語氣、字音、感情上的示范性朗讀。這一方面能檢查學生的斷句是否正確,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在教師范讀過程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培養(yǎng)對文字的字音、含義的感受能力,從而有助于語感之提升。第三步,就是在朗讀過程中悟,也就是熟讀。在這一步驟,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文意,并且注意融入感情去讀。在讀文言文的時候,應注重文字的語調(diào)、重音、停頓、語速,讀出古文和詩詞所特有的情感、意蘊、韻味,這樣才能讀出文字的音意,培養(yǎng)文字的感受能力,形成醇厚的語感。
四、感知文義,提升能力
在對文言文內(nèi)容進行了充分的理解之后,就要對文章進行文義的理解。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翻譯句子后,文言文的文本含義也是重點。但從當前農(nóng)村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來看,很多教師在處理文本含義時,多只是以講解的方式向學生明確段落大意和中心,很少讓學生自主去探究其中的含義,而這容易導致學生在解答文言文時“斷章取義”。其實,在翻譯的基礎上,文本的基本意思已經(jīng)顯露,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先自主總結,然后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進行點撥,效果會更好。
五、引導學生自習,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
新編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數(shù)量很多,涉及的文學體裁也非常多,字詞句知識越來越豐富。學生學習時有較大困難,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有的教師老擔心學生不懂,講課時采用傳統(tǒng)的“灌鴨式”教學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在上新課前的一個星期,教師可以編寫每篇文言文“導學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學習目標、重難點、特殊句式、重點文言詞語、提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的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讀的時候抓住重點、弄清難點,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學習內(nèi)容,提高自習能力
總之,教師只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積極探索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方法途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文言文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的“怕學”變“樂學”。對文言文的教學不能單純地為了應付考試,我們應認識到文言文包含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為師者要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要不斷探索,增強文言文教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立. 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與出路[J]. 教育版,2007
[2]梅玫. 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 教育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