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蝶
【摘要】自揚琴傳入我國開始,揚琴就一直在不斷的發(fā)展演變,通過幾代揚琴藝術(shù)家的接棒傳承,逐漸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揚琴的模樣,并且中國揚琴已在國際揚琴界漸漸的自成一派,成為了世界三大揚琴體系之一。揚琴這一具有民族性并兼具世界性的樂器的教育傳承上,除了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來教授揚琴外,我們還應(yīng)該思索怎么兼顧揚琴的世界性,運用世界上的一些有價值的理論來指導揚琴的啟蒙教育,改變揚琴與世界多民族音樂之間的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本課題將對國際上享有盛名的“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在揚琴啟蒙教學中的作用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柯達伊音樂教學法 揚琴啟蒙 揚琴彈唱 集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J632.5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232-01
一、揚琴彈唱的訓練作為揚琴啟蒙教育的手段
明末清初,資本主義經(jīng)濟萌芽,城市繁榮,商業(yè)發(fā)達。隨之音樂文化也拓展了發(fā)展空間。隨著明清各地方戲曲和說唱藝術(shù)的盛行,揚琴作為其伴奏樂器留下了生命軌跡。許多劇種、曲種將揚琴延用至今。如:山東琴書、四川琴書、徐州琴書、貴州文琴等等,它們都直接把演唱形式冠以揚琴稱謂。揚琴的音域?qū)拸V,音位排列規(guī)律固定,適應(yīng)人聲的音域,既可彈奏旋律又可兼顧打擊節(jié)奏的功能,這些都使揚琴比其他樂器更加的適合彈唱。只是在現(xiàn)在的教學中,尤其是兒童啟蒙教育中已經(jīng)難覓揚琴彈唱的身影,這是中國民樂傳統(tǒng)文化流失的一種表現(xiàn),不得不讓人感到痛心。
在柯達伊的音樂教育理念中,歌唱是作為音樂教育的最主要手段,也是柯達伊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特征,柯達伊認為,音樂之根在于歌唱,他說:如果通過歌唱練習音樂的識譜,兒童能夠在這個時期和伙伴們共同演唱許多二聲部的簡單的歌曲名作,可以獲得成百次的音樂體驗??梢娍逻_伊認為歌唱對于兒童的音樂學習大有裨益,而傳統(tǒng)揚琴中也是有揚琴彈唱的,那么兩廂結(jié)合,在揚琴教學中加入歌唱也不是那么不可實現(xiàn)的事情了。
在學習揚琴之時,先讓初學者學習樂曲的歌唱,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學生可以提前對于音準和節(jié)奏具有一定的認識,在頭腦中可以形成對于樂曲的大體框架的認識,不至于在學琴之時對于樂曲感到陌生,尤其是一些對于兒童來說非常熟悉的歌曲,在練習中更加能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現(xiàn)今的許多幼兒揚琴的教材中樂曲和練習曲的所占比例分別為1:1,即一半為樂曲一半為練習曲,但是我在實際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因為練習曲的旋律性趣味性與歌唱性的欠缺,彈起來也是枯燥無味使得小朋友們對于練習曲的學習顯得積極主動性不高,對于家長來說,因為大多數(shù)家長對于練習曲的作用不很清楚,他們也認為練習曲聽起來沒有旋律感并不能登臺表演,所以練習曲并不討學生與家長的歡心,至于練習曲的功能來說,在啟蒙教育的初期,尤其初學者大多是學齡前后的兒童,對于基本技巧的訓練并不是那樣的迫在眉睫,當務(wù)之急應(yīng)該是讓初學者感受到揚琴的魅力和音樂的美妙,進而喜愛上揚琴這門樂器堅定學琴的信心。當然練習曲對于樂器基本技巧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視,在這種情況之下,我認為可以使兩者相結(jié)合,把樂曲融入練習曲中,或改編一些簡單的樂曲,使之既有樂曲的旋律性,又有訓練基本技巧的實用性。
通過學習易于歌唱的樂曲,可以使學生在能夠自如的彈奏樂曲之前提前感受到樂曲旋律的音樂美感,初學者可以首先從他自己的歌唱中涌動出對于音符的想象與情感,而僅僅是從依靠外部視覺的讀譜,或者是機械地按照譜子去移動他的手臂,他的內(nèi)心是得不到聽覺的發(fā)展,也難以對于這門樂器產(chǎn)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
二、集體教育在揚琴啟蒙教育中開展的方式
柯達伊曾說過“合唱是非常重要的,由集體的努力所完成的音樂作品和帶來的愉快培養(yǎng)了高尚品格的人,這種價值是無法估量的”。關(guān)注集體活動,在音樂發(fā)展的最初階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器樂學習只適合以個別授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因為“一對一”的授課方式能夠增加教學的機動性,同時還能夠充分的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但是,單獨授課方式在體現(xiàn)了它獨有的教學優(yōu)勢的同時也存在了一些不足,比如:“一對一”的授課方式因為每課只能教授一人,這樣不容易提高授課效率;而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易處于強迫接受的被動狀態(tài),并且沒有對比,無法了解別人的上課情況無法進步,就好比在跑步運動中,有一個跑步較快的人在一旁陪跑對比,反而可以讓跑步較慢的人超常發(fā)揮,這就是對比的作用,這種方法用在樂器學習中依然有效。
“集體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其有利于學生心智與技能的全面發(fā)展,尤其是在德育方面,集體性教學可以使學生的集體觀念得到加強、又鍛煉了學生的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讓孩子們可以相互交流學琴的心得,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類似于“社會情景”的教學環(huán)境,這種富于人性化的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也可以有學生之間的對比與參照,起到一個樹立標桿的帶頭作用。
提到“集體教學”我們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更為典型的代表——鈴木鎮(zhèn)一,鈴木鎮(zhèn)一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和音樂教育家,由他所創(chuàng)的鈴木教學法也是國際上著名的音樂教學法,他打破了小提琴教學的傳統(tǒng)一對一的單獨授課形式而采用“集體教學”的授課形式。并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jù)統(tǒng)計“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通過鈴木教學法來學習小提琴的學生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20萬”,這個數(shù)據(jù)可以告訴我們“集體教學”在器樂教學中是經(jīng)過了實踐的檢驗的。
下面我會簡單介紹幾種“集體教學”的形式。
一、由于一些地方條件不夠成熟,無法使幾個學生聚集在一起上課,那么集體課程就由老師與初學者共同完成。
可以嘗試用一臺揚琴老師與學生共同彈奏,樂曲分為高低兩聲部,分屬不同音區(qū),由老師彈奏較難聲部,學生配合彈奏較為簡單的聲部,讓學生在還沒有高超的演奏技術(shù)的時候能夠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這種較難樂曲的演奏,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同時提高他們對于揚琴學習的興趣。
二、同輩群體對于兒童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在心理學研究中同輩群體是除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外,對于學生心理影響較大的一種外部因素。
我們可以借鑒合唱的分組方式把揚琴學生也分為二到三個聲部不等,在上課之前的基礎(chǔ)技能的練習中,把學生分為d、s、m三個聲部來彈奏,每四個或者八拍之后不間斷的轉(zhuǎn)換聲部的練習,這樣可以在練習枯燥的基礎(chǔ)技法中,加入學生對于和聲的聽辯、節(jié)奏的訓練、更加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同時加入了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無形讓學生在自覺的技法練習中能堅持更長的時間。
參考文獻:
[1]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音樂基礎(chǔ)教育的原則與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曹理,曹理音樂教育文集.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4][日]鈴木鎮(zhèn)一,大煒譯,幼兒早期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