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麗
摘 要 在加快普及學前教育的背景下,觀察、研究幼兒行為成為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專業(yè)技能。研究者發(fā)現(xiàn),教師在幼兒行為觀察中存在觀察目標不明確、觀察計劃缺失、觀察中對幼兒干預過多、觀察記錄以主觀評價代替客觀描述以及觀察資料缺乏科學分析等問題。為此提出通過職前學習、職后培訓、組建教科研團隊、教師個人“實踐-反思-學習”等有效策略切實提高教師觀察幼兒行為的專業(yè)技能。
關(guān)鍵詞 觀察 幼兒行為 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61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ccelerating the prevalenc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observing and studying the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becomes an essential professional skill for preschool teacher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eachers have problems in observing children's behaviors such as obscure observation goals, lack of observation plans, excessive interventions in observations, observation records to replace subjective evaluations in place of objective descriptions, and lack of scientific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For this purpose, we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such as pre-work study, post-employment trai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 formation, and teacher's individual "practice-reflection-learn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in observing child behavior.
Keywords observation; children's behavior; existed problems
在加快普及學前教育的大背景下,為保障幼兒教師隊伍質(zhì)量不斷提高,教育部出臺了《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稑藴省访鞔_指出教師在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中應當具有“觀察幼兒”的能力,能“根據(jù)幼兒的表現(xiàn)和需要,調(diào)整活動,給予適宜的指導”,“有效運用觀察、談話、家園聯(lián)系、作品分析等多種方法,客觀地、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幼兒”。[1]
1 概念界定
1.1 幼兒行為[2]
廣義的“幼兒行為”不僅包括可直接觀察的外在活動,而且包括幼兒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如個體的情感、態(tài)度、動機等不可直接觀察的活動。
狹義的“幼兒行為”僅限于個體外在表現(xiàn),且能被直接觀察記錄或測量的動作。如吃飯、洗手、唱歌、跳舞等行為,可由別人直接觀察記錄并加以分析研究。
1.2 幼兒行為觀察[3]
幼兒行為觀察是教師通過感官或輔助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然狀態(tài)”下發(fā)生的行為進行系統(tǒng)、連續(xù)的觀察、記錄、分析,從而獲取事實資料的研究方法。所謂“自然狀態(tài)”是指被觀察的對象處于常態(tài)之下,幼兒行為不受人為控制,能真實地呈現(xiàn)。通過幼兒行為觀察,教師可以獲得有關(guān)幼兒身心發(fā)展與教育的實踐知識,優(yōu)化自身的知識體系,促進自身的教學反思,從而推動自己的專業(yè)成長。
2 教師觀察幼兒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幼兒園一線教育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的觀察意識淡薄,觀察能力缺失,在觀察幼兒行為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觀察目標不明確
在進入觀察現(xiàn)場之前,教師應先確定觀察對象、觀察行為、觀察目標,有目的的觀察可以幫助幼兒教師了解幼兒的發(fā)展水平、行為特點等,也可幫助老師通過觀察學會做研究,在實踐中推動自己的專業(yè)化成長。而大多數(shù)幼兒教師對班級中幼兒所做的觀察無明確目的,沒有對觀察問題下操作性定義,僅在個別幼兒身上發(fā)生一些特殊行為如吵鬧、爭搶等時做出簡單的觀察、記錄。
2.2 觀察計劃缺失
明確了觀察目標后,需要制訂出一份詳細的觀察計劃。一份完整的觀察計劃是對觀察研究的總體規(guī)劃,應該包括觀察內(nèi)容、觀察時間、觀察對象、觀察地點、觀察方法和手段、對觀察資料的整理和分析、觀察者之間的分工以及觀察報告撰寫規(guī)劃等內(nèi)容??茖W的觀察計劃是教師對幼兒實施有效觀察的有力保障,但一線幼兒教師大多缺乏專門的觀察技能培訓,不會制定具體可行的觀察計劃,導致后續(xù)觀察無章可循。
2.3 觀察中教師過多干預幼兒
教師在現(xiàn)場進行觀察時,出于本職工作的習慣,會經(jīng)常性地干預幼兒行為,使幼兒自然行為減少。如一位教師在觀察幼兒角色游戲——“小超市”時,發(fā)現(xiàn)孩子們因“貨物”價格問題出現(xiàn)糾紛,教師就積極主動給小朋友們提建議,最后以采納教師建議而結(jié)束。這種教師過多干預的做法打破了幼兒行為出現(xiàn)的“自然狀態(tài)”,不利于更多客觀資料的獲取。
2.4 觀察記錄常以主觀評價代替客觀描述
在觀察現(xiàn)場,教師要邊觀察邊做記錄,記錄應采用白描式客觀描述自己觀察到的行為事件,不做任何主觀評判,避免使用解釋性的言語。例如,某位教師對班里幼兒的早餐進餐情況做了開放式觀察并記錄如下,“今天早晨孩子們還都吃得不錯,沒有剩飯的小朋友,吃飯時也比較安靜,只是曉然和欣欣仍是最慢的,估計是在家吃過東西了,不太餓,在園里吃飯就顯得慢慢悠悠的”。可以看出,觀察記錄里“估計是在家吃過東西了”、“不太餓”都是教師對幼兒行為原因的主觀猜測,并非客觀事實描述。在觀察記錄中,幼兒教師經(jīng)常出現(xiàn)將客觀描述與主觀評價混淆的情況,缺失對幼兒行為全面、客觀的描述。
2.5 觀察資料缺乏科學分析
現(xiàn)場觀察結(jié)束后,幼兒教師需對觀察記錄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對行為或事件做深入的剖析和解釋,推測可能的結(jié)果,并依據(jù)各種推論和解釋,提出適當?shù)慕鉀Q策略。在科技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教師可利用電腦軟件進行資料的整理,如微軟的Excel軟件,觀察者僅需設計好行為的編碼,然后再將資料以代碼形式輸入電腦中,即可進行排序、分類、計算等各種分析。而許多幼兒教師由于對兒童行為觀察相關(guān)理論及統(tǒng)計學知識的掌握不夠,往往在觀察結(jié)束后對流水賬式的觀察記錄很難進行后續(xù)資料分析。
3 對策建議
3.1 通過職前相關(guān)專業(yè)課程學習,夯實教師觀察幼兒行為的理論基石
在培養(yǎng)幼兒教師的師范院校和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以及課程設置中,首先必須將《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這門課程設定為專業(yè)必修課程。在課程教學中詳細地講授“觀察法”的概念、特點、使用原則、操作流程等理論知識,并且講練結(jié)合,注重“觀察法”的實際運用,讓學生走進幼兒園、家庭,真真切切地觀察幼兒行為,并將觀察提綱及分析結(jié)果作為期末考核的項目之一,以此督促、提升學生的觀察技能。其次,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也應開設《學前兒童行為觀察》這門課程,以“幼兒行為”為切入點,系統(tǒng)地講解觀察幼兒行為的流程和方法,使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觀察技能。
3.2 通過職后各層次培訓,逐步提高教師觀察幼兒行為的專業(yè)技能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幼學”質(zhì)量之根基在于教師。近幾年幼師隊伍缺口較大,但學前教育專業(yè)高校畢業(yè)生數(shù)量不足,面對這樣“供小于求”的現(xiàn)狀,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制定教師錄用計劃時,適當放寬專業(yè)限制,少量音樂、體育、美術(shù)等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以及一些“轉(zhuǎn)崗教師”全都補充進幼兒教師隊伍中。鑒于幼兒教師的學科背景不同,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為提高幼兒教師的質(zhì)量,針對在職幼兒教師開展了多批次、各層次的培訓,如“幼兒園新入職教師培訓”、“轉(zhuǎn)崗教師培訓”、“幼兒園青年骨干教師培訓”、“園長培訓”、“公建民營幼兒園教師培訓”、“國培計劃”等各級各類不同層次的培訓。在各種培訓中應該把“幼兒行為觀察”作為培訓項目之一,高校培訓專家主要講解“幼兒行為觀察”的理論知識點,如觀察前的準備、記錄方法、時間取樣、事件取樣、軼事記錄、觀察中的倫理問題等,在系統(tǒng)掌握觀察的理論知識后,一線培訓專家可結(jié)合幼兒園教學工作的實際,選取一個幼兒行為片段,教會教師如何從身邊實例出發(fā)做好幼兒行為觀察工作。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雙管齊下,逐步提高教師觀察幼兒行為的專業(yè)技能。
3.3 組建教科研團隊,營造良好的觀察氛圍
在幼兒園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層往往更注重幼兒人身安全、教學活動組織、家園合作、飲食營養(yǎng)等工作,但對教師的觀察技能并未重視。為此,幼兒園應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依托當?shù)馗咝<翱蒲性核蛟旖虒W科研團隊,團隊成員之間精誠合作,互相學習,以團隊的形式開展教研活動。高校教師基于扎實的理論功底,從觀察對象的選擇、觀察計劃的制定、觀察記錄的方法、觀察具體方法的選擇及觀察資料的分析等方面給予幼兒教師全程指導,多次細致觀察、記錄之后,共同探究行為背后的原因,討論、交流正確的教育對策?!扒Ю镏惺加谧阆隆?,在良好的觀察環(huán)境中幼兒教師取得一次次的進步,逐漸提高觀察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3.4 全程實踐,不斷反思,以終身學習的理念指導幼兒行為觀察工作
幼兒教師的職業(yè),是一個實踐性、反思性和學習性高度結(jié)合的職業(yè)。幼兒教師工作的主體對象是學前期兒童,他們有著與成人完全不同的身心特點、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并且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是不可復制的,每個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又帶有情緒性、情景性,我們很難用一種固定的模式去處理每一件事。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在觀察幼兒行為的實踐中不斷地反思與學習,遵循“實踐-反思-學習”的模式,在實踐中積累觀察經(jīng)驗,形成觀察幼兒行為的實踐智慧,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婷.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觀察行為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5):9.
[2] 蔡春美.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
[3] 王彩鳳.學前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