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黎
摘 要 面對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教師作為參與者,應該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揭示教育真理,展示教學實踐智慧,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語文味。在認真審視熱鬧的語文教學反思背后,沒有涉及語文教學的本質,即是語文教學的文本問題,實踐活動問題,語文能力的訓練問題,這些就是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道。
關鍵詞 部編版初中語文;樂學高效;背景下;語文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5-0238-01
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滿堂灌”,教師講述課文遵循八股形式,一降到底。學生讀書也不是走走過場而已。教師的“講授法”扼殺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推行課程改革的今天,又流行“談話法”、“學生自主討論”,倒也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試問:所謂學生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吵得課堂“天昏地暗”,語文的味道在哪里?
一、追溯課堂讀書的味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觸語文材料”,就主要是提倡學生積極主動讀書。學生通過閱讀大量精美的文章,積累語言材料,獲得強烈的語感,進而形成語文能力。因此,教師過多的講授固然束縛學生的思維,那時教師的“心得”,專家的“感悟”,而學生未真正讀書的“討論”也是被動。他們的潛意識里總是在想老師的“正確答案”,同樣不可取。
教師重視引導學生讀書,就是為了揣摩語文的味道,也應該是語文教學刻意追求的一種教學境界。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嘹亮多情的聲音悅耳動聽,高亢激越的誦讀聲震瓦屋。教師和學生一起誦讀,有時振臂高呼,有時點頭微笑,有時搖頭嘆息……文學作品的教學,特別需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作者悲傷寥落的情懷,樂觀曠達的人生境界,綿延悠長的親情,豁達睿智的人生態(tài)度,慷慨豪放的英雄氣概,纏綿悱惻的縷縷情思……都要通過學生讀書,反復玩味,才能品出其“真諦”。教師深入的“剖析”與學生真正的“感悟”相比,是蒼白無力的。
二、語文教學回歸生活的味道
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生活中有語文的身影,語文中有生活的紅花綠葉的景致,有人間感情的積淀。這是語文真正的味道。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課文不少,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的體驗去感知語文味道,感悟作者的思想意蘊。如語文教材的優(yōu)秀篇章《云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吆喝》、《春酒》、《世俗奇人》,介紹的是祖國的民俗文化,初中學生對這些本樸而純真的生活是有認識的。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家鄉(xiāng)小鎮(zhèn)的老街,地方的特色小吃……
同樣是地方民俗文化的范疇,教師怎么不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體驗語文味道呢?如果學生用樸實的文字去抒寫人間的真摯的感情,那么,語文學習就是有詩意的追求!
三、語文教學落實訓練的味道
我們要面向初中語文教學的“訓練本位”,在樂學高效背景下體會的語文味,是初中語文教學不同階段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yǎng)。請看看我們的語文公開課,在博得一片歡聲笑語的“后面”,學生“聽”“說”訓練的收效究竟有多少?
“聽”的訓練體現語文味道,應該切實走進語文課堂。良好的傾聽能力是學生重要的思維品質。聽繪聲繪色的詩文朗誦,聽純真可愛的學生辯論,聽教師詼諧幽默的講述故事,是對學生思維品質訓練必不可少的方法。比如認真聽錄音朗讀《大雁歸來》、《羅布泊,消失的仙湖》,可以喚起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說”的訓練體現樂學高效背景下的語文味,應該課內課外并駕齊驅。課堂內,學生“說”的機會要增加,課外訓練更是不可缺少?!把葜v比賽”、“故事會”這些活動,遠遠不夠,因為畢竟是少數學生參與。教師何不將課堂的書面作文變成口頭作文?學生通過“口語交際”訓練,體驗語言,領悟語言,同時體驗感情,體驗思想,是大有裨益的。課外練習口語交際的機會很多,教師是否正確引導,提出要求,跟蹤“反思”,更值得長期關注。
總之,長期以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關注是教學過程的“支流”與“末節(jié)”,沒有真正反思學生語文學習的語文味道,沒有涉及教學思想和語文教學本質,往往只是“就課論課”。因此,初中語文在樂學高效背景下體現語文味,對語文教學思想“追本溯源”,探究語文教學的本質,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返璞歸真”,讓語文回歸本位、回歸生活,讓語文課的語文味越來越濃厚,這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論創(chuàng)作——寫作漫談[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