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要求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小學數學教學中,應以這個為基本出發(fā)點,摒棄傳統(tǒng)灌輸模式,利用多元方式,實現促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文章主要對這個論題進行探討,重點分析如何開展多元教學策略的問題,以饗共享。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多元教學;策略;全面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D045,G40-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5-0136-01
隨著網絡信息的發(fā)達、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課堂教學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多元化教學也應運而生。但是,目前的教學形式,仍然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諸如教學模式陳舊、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課堂質量較低、學生的興趣不濃。那么,如何有效運用多元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論題。筆者認為,多元教學策略的實施和實踐,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一、注重學科融合,優(yōu)化課程結構
新一輪課堂改革,倡導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使學科間跨越學科的界限。數學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文化。教學時,以數學知識為基礎,穿插其它學科知識,讓學生領略數學的精彩。這就是小學數學教學多元化的主要方面。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的多元化,首先應嘗試多元學科的滲透和運用,從而優(yōu)化課堂結構,拓寬數學課堂的寬度,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升。
融入其它學科教學,也是數學學科本身特點決定的。數學不同于其它學科那樣生動、直觀,如語文學科中有吸引人的故事、體育課堂上有諸多的游戲、美術學科課堂上的美術作品、科學課中的自然現象以及科學知識……這些,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數學以思維為主要特點,知識枯燥、抽象。如果數學教學中,能“借”課上課,讓語文、英語、音樂、美術等課程走進數學的課堂,為數學課堂增添趣味、使數學教學生動、形象。
如教學“數數”時,可以融入one、two、three等,英語的融入和運用,數學課堂不再單調、乏味,吸引孩子們的興趣。也可以融入《山村詠懷》的古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門前六七樹,八九十枝花。古詩的誦讀,也讓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
二、發(fā)揮多媒體優(yōu)勢,增強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發(fā)展、網絡普及的背景下,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媒體為課堂增添了趣味性、提高了有效性。為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也應重視多媒體的運用,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單一和枯燥,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
課堂初,用多媒體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如“表的認識”的內容時,在課堂之初,為學生呈現生活中的各種表;“測量”的教學時,用多媒體呈現出生活中的各種測量工具……多媒體的運用,利于學生對“表”和“測量工具”等增強直觀認識,提高學習的欲望。
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更方便為學生提供生活實例,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習效果。如“加法和減法”的教學時,借助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河里有6只鴨子,又游來了8只,再游走了3只,一共還有幾只?這個多媒體的運用,促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利于學生對“加”和“減”的生動認識,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互聯網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課件數不勝數,微課、微視頻也層出不窮,逐漸推陳出新,在教學中,巧妙利用這些資源,數學教學效果會顯著提高。
多元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施,除了多媒體的有效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跨學科的融合之外,也應注重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實踐活動的開展等。新形勢下,只有用新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用新方法推動課堂的改革,多動多元教學的實施和發(fā)展,最終實現提升教學效果之目的,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杜爽.以多元教學模式打造小學數學互動課堂[J].陜西教育(教學),2018(09).
[2]張貴宇.淺析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的多元化教學[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