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應(yīng)用也變得越來越普遍,立足于現(xiàn)狀,首先分析了史料教學在整個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其次對史料應(yīng)用于中學歷史教學的詳細途徑進行了分析和整理,也希望可以為提升歷史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創(chuàng)造新的條件。
關(guān)鍵詞:中學歷史;史料教學;應(yīng)用
一、 引言
新課程標準對于歷史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學生掌握一般的歷史知識,同時還需要具有良好的歷史感以及歷史學習意識,強化國家意識與民族責任。特別是近些年來從中考與高考的角度上來看,各種題目也傾向于對于歷史事件的分析,這也就引出了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重要意義。為了進一步分析其優(yōu)化策略,現(xiàn)就其在歷史學科教學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二、 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 還原歷史,強化學生歷史感
歷史知識的學習并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那樣不但會影響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判斷,更會對歷史學科產(chǎn)生厭惡的心理。通過史料教學,可以更好地還原歷史真相,讓學生可以對歷史事件具有更強的認知,從而熟悉歷史、分析歷史和理解歷史。
比如,在進行《戊戌變法》的學習時,變法失敗后出現(xiàn)了舊勢力的政變,這個時候譚嗣同說了一句著名的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有之,請自嗣同始”,在講到這里時,學生們無不感慨變法先驅(qū)的悲壯,同時對其英雄事跡也有了新的認知,這對于提升該段歷史的理解與記憶都具有良好的推動效果。
2. 豐富教學內(nèi)容
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不但可以解決歷史學習枯燥乏味的情況,同時也可以通過插入幾個獨特的史料來活躍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以此來實現(xiàn)提升教學效果的作用。
比如,在北宋階段的歷史教學中,講到“宋真宗花錢大手大腳”的時候,教師可以適時拋出這樣一個小史料,那就是宰相李沆為了限制其過度鋪張浪費,而采用了不讓宋真宗了解國庫的方式,這樣一來宋真宗就認為國庫吃緊,不再鋪張浪費了。講到這么一個“摳門”的宰相時,學生無不會心一笑,同時也更為感性的認知了歷史上的人物也是真正存在過的,其并不是虛無縹緲的,從而提升了歷史學習的真實感。
3.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并強化歷史學習能力也是史料教學引導的主要作用之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各種史料,分析其中的問題并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說在進行工業(yè)革命階段的學習時,教師推薦學生閱讀了《全球通史·1500年后的世界》,將其與蒸汽機的發(fā)展歷程相結(jié)合,然后對蒸汽機的發(fā)明作用以及歷史意義進行分析和闡述,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提升了教學的實踐性。
三、 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中的應(yīng)用探討
1. 選擇更具有針對性的史料開展教學
選擇更具有針對性的史料才能夠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這對于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也具有一定的幫助。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所學內(nèi)容,可以通過課本中的插圖來作為史料教學的引子,然后按照其內(nèi)容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比如,在《戊戌變法》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從變法失敗中康有為的表現(xiàn)以及其生平事跡來進行分析,按照康有為個人的經(jīng)歷作為變法的脈絡(luò),從而對變法的失敗進行講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并提升邏輯判斷能力。
2. 史料分析與應(yīng)用要充分
史料分析要充分,否則就會降低教學的實際效果。在史料教學中,經(jīng)常會有教師為了提升教學效率而忽視了史料的應(yīng)用深度,導致一些本來很有作用的史料被一帶而過,反而影響了實際的教學效果。另外,由于史料當中往往具有許多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以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一定能夠完全看懂,所以在教學中也要重視對于史料內(nèi)容與知識的挖掘。除此之外,在學生閱讀史料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shè)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適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以此來提升教學的針對性效果。比如,在進行秦朝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出這樣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北方的直道遺址為30米左右,而西南則采用五道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一些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如果能夠深入地挖掘與剖析,對于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都具有不錯的效果,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的認知。
3. 引導學生主動搜集史料
歷史課程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延續(xù)性特征,由于歷史的內(nèi)容十分復(fù)雜、多樣,不同階段的社會背景也會對同一段歷史具有不同的解讀,所以歷史的學習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學習意識與認知分析能力,能夠主動地搜索各種史料,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歷史文化涵養(yǎng)。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各種史料浩如煙海,要想提升學生的史料收集水平,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拓展課外閱讀的習慣來實現(xiàn)。除此之外,在教學引導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留下一些懸念來讓學生課下自己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模式往往可以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熱情,這同樣可以幫助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時加深課堂學習知識的理解與印象,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比如,在進行西方歷史的教學時,由于西方歷史與東方歷史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可以拿出幾個具體的案例進行對比,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印象來對東西方歷史文化的差異進行評價,然后教師再根據(jù)學生評價的情況對其進行一一點評,在評價過程中學生需要搜集各種歷史史料,不但要做到有理有據(jù),還要做到據(jù)理力爭,這樣的小活動能夠有效啟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體現(xiàn)歷史學習的價值。
四、 總結(jié)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yīng)用具有較強的適應(yīng)性,通過史料教學不但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認知歷史上的各種事件,強化記憶,同時也可以豐富教學的內(nèi)容,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學習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史料教學,可以拉近歷史人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升歷史學科的親切感。立足于史料教學的應(yīng)用現(xiàn)狀,除了選擇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案例之外,還可以選擇史料分析以及應(yīng)用的充分性,以此來引導學生主動搜集史料,參與課堂環(huán)節(jié),最終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夏雨.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的有效運用[D].陜西師范大學,2014.
[2]王小偉.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擇[D].東北師范大學,2013.
[3]孫玉美.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徐月來,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相城區(qū)春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