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語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說的就是學生自己的主體能動性,如果學生自己不愿意學習,教師就算是講得再好、再精彩,也是無濟于事的,對于學生而言,也是無效的。這也和羅杰斯說的:“學習過程應始終以人為本,應堅信學習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發(fā)展自己的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xiàn)?!笔且粋€道理。
關鍵詞:小學教學;閱讀教學;語文;主體能動性
那么,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主體內(nèi)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說話、識字等能力有著重要影響,如何在閱讀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就成為我們今天探尋的重要內(nèi)容。筆者以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來看,認為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zhì)量,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 以興趣為語文閱讀教學導向,調(diào)動學生主體能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閱讀充滿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學習中。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運用一切可行手段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diào)動起來,消除學生對閱讀的厭倦情緒,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在學習中感到困難。例如學生覺得某篇課文難以理解,不愿去閱讀它,這時教師就可以找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nèi)容作為導入部分,以此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如果想知道答案就必須去課文里尋找,這樣學生為了滿足好奇心就不得不主動去閱讀學習,從而將被動灌輸轉為主動學習。
以《麻雀》這篇課文為例進行分析。教師在上課前要進行充分的導入,向學生們提問:“同學們,麻雀是一種膽小的動物,可有只老麻雀卻敢于和獵狗抗爭,并將獵狗震懾住,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們聽到后肯定會非常好奇,這只麻雀為什么有勇氣和獵狗對抗呢?這樣可以很快地將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去,通過導入語將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都調(diào)動起來之后,老師再接著提問:風猛烈地搖晃著梧桐樹這句描寫有什么特殊作用?我們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掉在地上的麻雀是剛出生不久的?獵狗看到小麻雀是怎樣做的?老麻雀是如何與獵狗對抗的?什么力量讓它從安全的樹枝上飛了下來?(母愛)通過這些問題再一次調(diào)動學生們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然后將學生們帶入課文的學習中,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進行閱讀。接著讓學生們討論課文主題思想,對其進行情感教育。這種通過提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發(fā)揮學生主體能動性的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中非常的重要。
二、 以習慣為載體,強化學生閱讀學習的主體能動性
語文教學不是單純的學科知識教學,它還包括人的思維養(yǎng)成、學習習慣養(yǎng)成、生活習慣養(yǎng)成等多個方面。對于小學生來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在學習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理論上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精神力量,它能夠推動學生去主動學習,也能夠幫助學生將學習過程簡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那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能促使學生去積極主動的進行閱讀,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質(zhì)量。在小學教育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必須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第一,學而不思則罔,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思考,養(yǎng)成一邊讀一邊想的好習慣。同時要引導學生勤動筆,遇到不明白的立即劃出來做上標記。第二,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勤查資料的好習慣。遇到不懂的成語就查成語詞典,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就查新華字典,促使學生養(yǎng)成遇到難點不退縮,積極主動找答案的好習慣。閱讀習慣一旦形成,學生的學習效率立馬就會上升,隨著學習效率和質(zhì)量的上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也會逐漸提高。
三、 施以情感教育,關注學生個體,因材施教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教師萬萬不能把學生當成教育工作的附屬品。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認知和情感,無論是誰,如果想用自己的想法與感情去替代他們的想法和感情,那么這個人必定是一個十分愚蠢的人。學生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這種個體之間的差異必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教師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個體,以最寬容的心態(tài)來接納他們,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具體表現(xiàn)為:對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安排一些難度較大量較多的內(nèi)容,充分激發(fā)他們的潛力。對閱讀能力差的學生進行適當?shù)墓膭睿瑤椭錁淞⒆孕判?,安排一些淺顯易懂、篇幅較短的內(nèi)容。如此,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和關愛,漸漸會改變自己對學習的主觀認識,從主觀上愿意和教師一同構建學習課堂,參與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四、 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增強主體能動性
如,我們在教學《海鷗》這一內(nèi)容時,教師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逐層設計教學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首先,教師讓學生們觀察海鷗的照片,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海鷗的樣子(白毛、翼尖黑、小眼睛、機靈等)。以此來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問:“友人和海鷗的友情都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霍然而起、繞室徘徊是什么意思,誰能給大家表演出來?它屬于大海是什么意思?(結合全文主題思想來理解)”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在文中找答案,通過這種方式再一次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學生們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這種方式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五、 結語
正如杜威曾說的:“教之于學就如同賣之于買?!闭Z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也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想方設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提高閱讀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程大妹.談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J].成功(教育),2013,20:32-33.
[2]王立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策略探討[J].中華少年,2015,28:81-82.
[3]陳靜.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研究[J].新課程(上),2015,12:232.
[4]王立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策略探討[J].中華少年,2015(11):81-82.
作者簡介:
冉麗霞,重慶市,重慶市酉陽縣南腰界鄉(xiāng)南龍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