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教學中,導學案的普遍運用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本文就筆者深入一線教學觀察到的現(xiàn)象展開討論,并結(jié)合現(xiàn)實教學提出有效運用導學案對語文教學及學生發(fā)展有正向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導學案;高中
導學案是教師根據(jù)一定的教育學理論指導,在充分考慮學情的基礎上,將新課內(nèi)容按版塊有層次地進行設計,并形成有邏輯的階梯式問題,以便學生可以層層遞進地走進文本。導學案是相對于教師的教案而言的,它是“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自學、課后復習所使用的主動學習的工具與方案”。導學案的設計要注重知識的準確性、知識的系統(tǒng)性、思維的啟發(fā)性、形式的多樣性。在現(xiàn)實教學中,導學案的運用已經(jīng)很普遍了,語文教學中導學案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新課改倡導要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在這個大前提下導學案就很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引導。
一、 正確認識導學案
導學案是通過新課程標準來進行有效的指導,并按照新課程改革教材內(nèi)容,以及素質(zhì)教育的目標來進行編寫的,借助于教師們來對教學進行深入的研討、教師的單獨備課、再進行公開研討等流程來編制,并有效地指導學生來進行自主思考、自主學習、完全投入、分析研究、持續(xù)升華的學習方案。其較好地體現(xiàn)出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地位,是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思考、自主學習、分析研究、不斷反思、總結(jié)評價的學習指引圖。充分運用導學案,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將學習流程向前推移,并有效的展現(xiàn)出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性,重點可分作四項學習流程:①在課前開展預習的導學階段;②課堂學習當中開展合作討論;③課堂學習結(jié)束時總結(jié)與評價;④課后進行延展學習。通過上述四項學習流程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內(nèi)容。
二、 利用導學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案的設計不能脫離文本,不能生硬刻板,應以文本為基礎拓展學生的學習面,呈現(xiàn)出學生不知道又必須知道的知識。導學案先于文本走進學生,它的質(zhì)量好與壞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一篇課文學習的優(yōu)與劣。例如,對作者及背景知識的系統(tǒng)呈現(xiàn),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關于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從而對文章產(chǎn)生興趣或者根據(jù)呈現(xiàn)的信息產(chǎn)生自己的疑問,帶著疑問去聽課。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導學案才能真正起到導學的作用,如果只是將學案設計得很好,發(fā)給學生一張紙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去完成,那就沒有意義了。
三、 利用導學案體驗探究問題的快樂
作為學生,高效學習必須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學習的高效在于引導學生主動地學,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更是一個嘗試探究的過程。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注重學生的探究,從舊知識中引入探究出新知來。
如在《觀滄海》的學案中,在課堂探究導學中設計這樣的探究問題:①《觀滄?!分袑崒懹^海所見景色的詩句是哪幾句?分別描繪出大海怎樣的特點?(“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總寫全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表現(xiàn)了大海充滿生機;“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海上景色變化,表現(xiàn)了大海的雄壯氣勢)②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全詩以“觀”字統(tǒng)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又如在《漁家傲·秋思》課堂探究中,設計了這樣的合作探究問題:①范仲淹所作的《漁家傲》描寫的是哪里的景致?從哪句詞體現(xiàn)出來的?②詞分為上闋和下闋,本詞的上闋以“異”字統(tǒng)領全文,詞中從哪些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③下闋則圍繞一個“情”字展開,結(jié)合語句體會詞人當時的情感。
四、 利用導學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平時教學中,導學案的設計有預習案、探究案和訓練案三部分,每個單元有復習學案和單元測驗案。在導學案的設計上,我比較注意“歸納總結(jié)”的版塊,有學生學過知識的鏈接和鋪墊,也有與教材緊密相連的內(nèi)容鏈接,由點到面的設計探究性問題等,更多的是從能力立意上,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人文素養(yǎng)和學科素養(yǎng),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如古詩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在教學《己亥雜詩》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景理交融,被視為名句而廣為流傳。從這兩句詩中你會聯(lián)想到什么?在教學范仲淹所作的《漁家傲·秋思》,我就設計了:王維曾經(jīng)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表達了邊塞的壯美景色,而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中用相關的景物描寫了邊塞的悲涼狀態(tài),這句詞是什么?在設計導學案時,我通過對比的變式思考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豐富教學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注重聯(lián)系比較,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 利用導學案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
在導學案的設計上,常常有“達標訓練”的設計,用于復習鞏固,引導學生對整個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綜合探究、歸納和梳理,并以此引導學生向更高層次展開思維,達到導入新課的目的。如《沁園春·長沙》導學案的設計中,我這樣設計一組達標訓練的問題:品讀上闋,探究下列問題。①本詞上闋寫景,你能說出詞的上闋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來寫的嗎?②按照什么順序來描繪的?③試概括上闋描繪的景物的特點。④關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樣描繪的嗎?寫出古人描寫秋景的詩句,詩人與古人有何不同?⑤本闋開頭三句,語序同一般詞序不一樣,你能調(diào)整好并說說它的大意嗎?⑥上闋最后三句,寫出詩人面對美麗壯觀的寒秋圖,提出了什么問題?
總之,導學案的設計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教師對課文理解的不同、對學情把握的不同,就會編制出不同形式的導學案,但是一個好的導學案一定要最大限度激發(fā)和滿足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導學案時也應將具體任務落實下去,不能使一個好的導學案起不到導學的作用,成為課堂的額外負擔。導學案既要設計好,也要運用好,讓它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真正的作用。
作者簡介:
付會英,重慶市,重慶市豐都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