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璇
摘 要:思維導圖是一種將發(fā)散性思維具體化的方法,目前在技校語文教學中運用很少。本文從幾個方面分析了思維導圖在技校語文教學中的適用性,結(jié)合教學實例列舉了思維導圖在技校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方式,并反思了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時存在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思維導圖 技校 語文教學
思維導圖是英國心理學家托尼·巴贊提出的一種利用線條、色彩、圖形、關鍵詞,將發(fā)散性思維具體化的方法。它對大腦潛能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具有明顯的效果。近年來,思維導圖被帶入了部分中小學語文課堂上,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而在技校的語文課堂上,還很少見到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對于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的技工院校而言,思維導圖不失為一種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語文教學改革的一種有效的教學工具。
1.思維導圖的涵義
思維導圖也稱為腦圖、心智圖。它結(jié)合全腦的概念,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由一個核心問題出發(fā),向四周發(fā)散開來,圍繞著核心問題將各級主題關鍵詞在分支上按層級關系表現(xiàn)出來,是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形、色彩建立記憶鏈接的圖形。
2.思維導圖的特點
思維導圖的制作過程模擬大腦連接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圖文并茂、色彩豐富,只需要使用幾支彩筆在一張白紙上進行繪制就可以看出問題的全部以及思維的過程,隨著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學習的深入,還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加以延伸。
1.從教學對象的學習特點分析
初中起點的中高職學生,其年齡為15~17歲。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開始具有自己的觀點,有獨立思維能力和批判能力,能夠進行一定的抽象推導??墒怯捎陂L期以來各種原因造成的學習障礙,他們厭學情緒嚴重,自信心缺失。思維導圖這種全新的思維訓練方法,可以刺激空間、想象、色彩、整體思維等右腦潛能,以及文字、邏輯、順序等左腦潛能,以學生沒有接觸過的圖文結(jié)合的學習方式呈現(xiàn),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動手實踐,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重建自信。
2.從語文課程性質(zhì)分析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定義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是在通讀文本后,劃分文章的結(jié)構(gòu)段落,分析文章內(nèi)容,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閱讀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但將一篇文章人為分割成幾塊碎片,不利于學生整體領悟文章中心,感受文章總體風格。思維導圖可以將文章內(nèi)容整體呈現(xiàn)出來,使復雜的內(nèi)容變得簡潔明了,使抽象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nèi)容具體化,從而讓學生在文化學習和技能訓練中感悟人文精神。
3.從思維導圖的制作分析
思維導圖的制作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借助計算機的繪圖軟件或者是現(xiàn)成的專門繪制思維導圖的軟件,第二種方法是手繪。在語文課堂的一般教學環(huán)境下,使用計算機制作思維導圖的可行性不高,可以采用第二種方法,只需要白紙和若干彩色筆就可以制作,不受教學環(huán)境的限制,同樣便于在課堂上展示,方便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和師生互動。
4.從技校語文教學改革的角度分析
實際上,語文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人們要用語文來進行思維活動,傳遞思想;要用語文來表情達意,溝通交流;還要用語文來傳承人類的歷史和文化。語文課程具有如此強大的實用功能,在以學習技能為主的技工院校卻常常被邊緣化,學生也往往忽視對語文的學習。近年來,技工院校的專業(yè)課逐漸向一體化課程轉(zhuǎn)變,課堂教學要以行動為導向,以任務來驅(qū)動,倡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在專業(yè)課積極推動教學改革的時候,相較之下,技校語文的教學改革則舉步維艱。行動導向、任務驅(qū)動適用于某項職業(yè)技能的學習,對于目前還處于文本教學的技校語文課程來說,如何突破傳統(tǒng)的文本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貼近工作的情景,完全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qū)動教學法等教學模式,是一項規(guī)模龐大的教學改革系統(tǒng)工程。采用思維導圖,既是技校語文教學改革的一種嘗試,也是相對容易操作和見效的一種方式。
1.思維導圖運用于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往往是從預習開始的。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課前的預習非常重要。實際情況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愿意預習,甚至連瀏覽一遍課文都不愿意,而一部分學生的預習沒有學習目標,達不到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在新課教學前發(fā)布課前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課前學習。課前學習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例如微課、慕課等已廣為人知的教學手段,而課前的學習和思考過程可以讓學生制作思維導圖來體現(xiàn),以檢查課前自主學習的情況。例如,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的課堂教學開始前,可以引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來了解作者蘇軾。歷史上的蘇軾既是文學家又是政治家,可以引導學生從蘇軾的多重身份來發(fā)散思維,從而較為全面而直觀地了解蘇軾,也比較容易理解詞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思維導圖運用于不同學習內(nèi)容的語文教學
思維導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多方面的,不同文體的閱讀教學可以運用,寫作教學也可以運用。
閱讀是必須掌握的一項語文能力,對于擔負培養(yǎng)具有通用職業(yè)能力的技校語文課程而言,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篩選和提取關鍵信息能力的前提。在閱讀教學中,比如科學性較強的說明文閱讀教學、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閱讀教學,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提取關鍵信息,梳理文章結(jié)構(gòu),從而把握文章主旨。
寫作教學中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解決學生無話可寫、表達順序混亂、寫作離題等問題。具體操作是:確定寫作題目;學生圍繞題目進行頭腦風暴,寫下關鍵詞;根據(jù)關鍵詞搜尋寫作材料并討論取舍;根據(jù)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確定寫作順序,最后進行寫作。運用思維導圖,比草擬寫作提綱的難度低,有助于學生克服寫作上的畏難心理。
3.思維導圖運用于課后的總結(jié)提升
目前,技工院校的語文課程普遍偏少,大多數(shù)技校的語文課程課時安排在70節(jié)左右。課程結(jié)束,學生們認為語文的學習也就完全結(jié)束了,其實日常的學習、生活、工作中處處有語文的存在。運用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加強記憶,有利于課后的總結(jié)和提升。例如在學習《一碗清湯蕎麥面》、老舍的《我的母親》這兩篇課文時,運用思維導圖指導學生進行人物分析,讓學生全面理解人物描寫、細節(jié)描寫、事例的選取與人物性格刻畫的關系,使學生印象深刻。在語文課程結(jié)束之后,學生能舉一反三,運用思維導圖創(chuàng)作情景短劇劇本,并用于指導演員同學的表演。
1.運用前要對學生做必要的繪制指導
制作思維導圖的方法并不復雜,但對于初次接觸其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需要進行必要的示范,從簡單練習開始,使學生逐漸熟練使用思維導圖。初學思維導圖的階段,學生可能會存在思維不夠擴散、不懂提煉關鍵詞、圖案色彩線條過于單一等問題,教師可以適當降低要求,逐步引導,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發(fā)揮集體智慧共同完成。學生熟練使用思維導圖后,教學中既可以由小組合作完成,也可以由個人獨立完成。
2.教師要善于把控課堂
思維導圖是一種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學生經(jīng)過訓練后,思維會更加活躍,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會得到提高,學生會樂此不疲,由此可能會出現(xiàn)課堂時間分配的失控。這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課堂把控能力,注意引導學生不要進行與教學內(nèi)容無關聯(lián)的思維發(fā)散,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重難點。
3.不必過分追求思維導圖的精美
圖文并茂、色彩豐富是思維導圖的特點,但是課堂時間有限,不必過于追求精美。教師要明確,思維導圖只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輔助工具,主要是體現(xiàn)思維和學習的過程。課堂上未能盡善盡美的,可以在課后進行加工和延伸,這樣還能起到課后復習的作用。當然,對于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在課前的自主學習中制作具有個性特點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自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最初是用來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克服學習障礙的,但后來主要被用于企業(yè)培訓,并沒有廣泛應用于學校。2005年起,我國對思維導圖研究成果不斷增加。華東師范大學的劉濯源老師帶領其研究團隊把“思維導圖”轉(zhuǎn)化為“學科思維導圖”,目前已被全國500多所課題實驗學校引進應用。而在技工院校中,思維導圖應用于教學的研究和實踐非常少,語文教學則更少。以上是筆者在近期的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一點粗淺的探索,深感在技校語文教學中要以行動為導向,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思維導圖確實是一種方便有效的教學工具,它還有很豐富的運用模式等待技校語文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邱相彬,曾紅麗.思維導圖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1(8).
[2]張潤柳.思維導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1).
[3]曹玉珍,李淑君.用好“思維導圖”落實自主高效——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現(xiàn)代語文,2014(8).
[4]穆崔君.思維導圖在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中的實證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廣東省粵東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