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露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隱性課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類課程的影響雖是潛移默化的,但同樣不容忽視。試從小學英語課堂活動的視角進行分析,闡述其中蘊含的隱性課程,并對現(xiàn)狀加以分析,以期為改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更好地達成新課程目標、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提供幫助。
關(guān)鍵詞:小學英語課堂;隱性課程;現(xiàn)狀分析
一、引言
隱性課程是相對于顯性課程而言的。雖然學界至今未對隱性課程的定義達成一致,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顯性課程是指書本知識或?qū)W科知識,那么隱性課程就是指“藏在書本知識或?qū)W科知識身后”的那些內(nèi)容。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隱性課程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而當前國內(nèi)對隱性課程的研究并不多,現(xiàn)有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校對其在理論層面的研究。這些研究大多十分寬泛,并沒有深入到實踐的層面。在小學英語教學領(lǐng)域,更是鮮有相關(guān)研究。而課堂作為英語教學發(fā)生的主陣地,是最能對學生產(chǎn)生潛在影響的地方,教育工作者卻忽略了對其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正是走進小學英語課堂,在這樣一個實踐的領(lǐng)域中探尋隱性課程并探討其應用。以期提升教師對隱性課程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改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盡綿薄之力。
筆者在本文中討論的小學英語課堂中的隱性課程的操作性定義是指: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通過課堂活動或事件(包括計劃的和非計劃的)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傳遞給學生的教育經(jīng)驗(包括學術(shù)和非學術(shù)的)。其主要涉及的是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三個方面。
二、小學英語課堂活動中的隱性課程
(一)概述
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和《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指出小學英語教學必須遵循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的基本理念。根據(jù)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小學英語教學必須倡導以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勇于表達自己,互動學習,自主探索,以實現(xiàn)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為目的。因此,形式多樣的活動成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活動無一例外蘊含了隱性課程。
(二)小學英語課堂常見活動中的隱性課程分析
課堂活動由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及學生特點等進行設計,形式多樣,很難一一列舉周全。筆者僅選擇其中較為常見的幾項活動進行分析:
1.小組合作學習
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教學活動常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這些小組有固定的成員,一般為4~6人一組,有組長及組名。小組成員通過討論為自己的小組確定組名后便形成了一個“小家庭”,小組內(nèi)成員必須互相合作完成教師制定的任務,如對話練習等。
現(xiàn)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不善于與人溝通與合作。小組合作正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與溝通意識的重要方法。教師可有意識地將學習能力、性格互補的學生分在同一小組,使他們通過合作,優(yōu)勢互補,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也讓學生認識到合作的力量。長此以往,學生便能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以及遇到困難互相幫助、勇于克服的意識。
2.組間及組內(nèi)競賽
小學生的榮譽感較強,適當開展組間競賽與組內(nèi)競賽,有助于學生積極投入到英語課堂學習中來。新課改要求小學英語教學中必須“注重激勵性的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有效的競賽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良性競爭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并且將注意力時刻集中在課堂學習中而不覺得枯燥。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都會考慮到如何進行有效的評價。如小組爬坡、收集蘋果等計分方式皆為較為常見的評價手段。小組成員為了小組的榮譽,常常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小組得分時興奮不已,小組失分或未獲勝時也常?!鞍Ш筷囮嚒薄=處熡斜匾獙W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讓學生以平常心看待得失,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的過程。以競賽獲得榮譽的“外在激勵”逐步轉(zhuǎn)化為用心參與、快樂學習的“內(nèi)在激勵”,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的競賽及計分方法也存在于組內(nèi),即以每個學生為計分單位進行的競賽,這類常見于發(fā)言鼓勵、作業(yè)獎勵等等。在設計此類活動時,必須注意獎勵的標準和范圍的廣泛性。否則,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此類獎勵只有“好學生”可以得的想法,這樣并不符合“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
3.模擬情景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歸根到底是交際工具。讓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標之一,便是使學生能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中使用這門語言。于是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開展模擬生活情景的活動成為重要內(nèi)容。這符合教學活動化、活動生活化的要求。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下Unit 3 Asking the way時,教師利用課桌模擬建筑物,用走道模擬道路,并制作各種路標,幫助學生進行指路、認路的情景模擬練習,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交際功能。并且讓學生不再被束縛在課桌與坐椅之間,而是走在課堂之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還可以巧妙地將路線設計成學生熟悉的路線,如學校周圍的道路及建筑物,使學生有真實的生活體驗。甚至下次在學校周邊遇到問路的外國人,便可以熟練地說出各個標志性地點的路線。這樣的成就感定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的好處與樂趣。
4.小游戲
英語游戲的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常見的英語游戲如Bingo,Whats missing等,除了給學生傳授及訓練英語語言知識外,還訓練了學生的注意力及反應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的智力開發(fā)。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得到了敏銳的觀察力與無窮的樂趣。
5.跨文化活動
在小學英語教材中介紹了很多歐美文化的內(nèi)容,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其中提到了一些西方節(jié)日,如Halloween,Christmas,Easter等,還特別設立了Culture time(文化板塊)介紹中西方文化的異同。教師會讓學生了解相關(guān)的節(jié)日習俗等等,但與此同時也有必要讓學生認識到對待西方文化與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樣,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一味推崇,也沒有必要絕對排斥,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化的包容性,以開放的眼光看世界。
6.突發(fā)事件
課堂突發(fā)事件嚴格來說并不能包含在課堂活動中。其屬于非計劃的課堂內(nèi)容,常見于日常課堂教學中。如何處理此類事件及其附帶的隱性課程,有必要引起教師的注意。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極強,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必須謹慎,避免對學生產(chǎn)生不良影響。遇到突發(fā)事件,首先要沉著冷靜,弄清緣由,及時處理,盡量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理想情況下還能借突然事件更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
(三)小結(jié)
綜上可以看出,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活動不僅承擔了傳授語言知識的功能,更是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傳播的重要載體。進一步分析,可從中總結(jié)出小學英語課堂活動中隱性課程的一些特點:
1.隱蔽性
顯性課程在小學英語課堂范圍內(nèi),主要指英語語言知識及技能,如單詞、詞組、語法、句型、聽力、寫作能力等。這些通??梢酝ㄟ^教師的語言、板書、課件向?qū)W生呈現(xiàn)。然而隱性課程不同于顯性課程,一般情況下“不可言傳”,需要教師通過自身的行為來影響學生。如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時,教師如果僅僅站在講臺上大喊“大家要合作哦!”其效果必然不如走入學生中間詢問學生是否存在困難并適當給予幫助,并啟發(fā)小組內(nèi)成員集思廣益的效果好。
2.廣泛性
每一個英語活動都包含了隱性課程,甚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每一次互動,學生之間的每一次交流,都可能包含了隱性課程的內(nèi)容。在一次聽課中,筆者注意到教師在教授“Where is ...”句型時,隨手藏起了自己攜帶的iphone7手機進行提問:“Where is my iphone7?”從語言教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使用教具進行模擬情境教學,再正常不過了。但是,筆者注意到,此時學生的注意力卻被吸引到這款新潮的手機上,紛紛竊竊私語談起手機來,有的甚至開始猜手機的價錢等等。眾所周知,小學生的注意力是十分容易分散的,正因如此,及時而有效的引導便顯得十分必要,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有必要考慮到隱性課程的因素,從而放大隱性課程因素的積極作用,降低其消極作用。
3.差異性
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也決定了他們在接受課堂教學內(nèi)容時的差異性。就拿上一段中的例子來說,有些學生可能僅僅將手機作為教學的工具來看,仍然集中注意力在語言學習上,而有些學生卻將注意力集中在了手機上,甚至可能還會暗暗打算回去就要求家長也買一部相同的手機。因此,要求教師設計一份完美的教案是不可能的,即使教師能考慮到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的方方面面,也不可能決定學生將哪一部分的信息吸收消化。但教師不能借此理由而松懈,必須盡量做周全的考慮。
4.持久性
顯性的知識如單詞、詞組、句型等等,若不及時加以復習,長時間很容易遺忘。隱性課程卻不同,這些涉及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的內(nèi)容,往往容易被人們所“內(nèi)化”,甚至終身不忘。例如,在兒時培養(yǎng)的合作意識,很容易在此后體現(xiàn)出來,到了學生長大成人之后仍然保持不變。小學時期作為兒童品格及個人習慣等形成的關(guān)鍵階段,隱性課程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
三、結(jié)論
(一)存在的問題
1.部分小學英語教師對隱性課程的認識不深
隱性課程的相關(guān)研究在國內(nèi)已興起多年,然而在教學第一線的小學英語教師對其的認識并不深刻。他們或許能夠接受這類新理念,但卻很難將其實踐到課堂教學中去。因為接受新觀念的同時,意味著工作量的增加,他們必須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考慮更多的內(nèi)容。
2.部分小學英語教師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
接受“應試教育”成長的小學英語教師,雖在“素質(zhì)教育”大背景下進行教學,卻難舍棄追求知識灌輸?shù)囊惶讉鹘y(tǒng)教學方法。在課堂上,仍然將傳授知識點放在第一位,無暇顧及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雖然教案上或許會提及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或文化意識的內(nèi)容,但真正在實踐中卻很少涉及。
(二)建議
1.小學英語教師應增強對隱性課程的認識
新課標明確提出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大課程目標,其中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為顯性課程內(nèi)容,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為隱性課程內(nèi)容。兩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構(gòu)成了完整的英語課程體系,缺一不可。小學英語教師必須轉(zhuǎn)變思想,摒棄傳統(tǒng)的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的傾向,使英語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平衡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關(guān)系,從而將兩者的綜合優(yōu)勢最大化,進而實現(xiàn)英語新課程目標。
2.小學英語教師將隱性課程融入課堂教學中
理論終究要運用到實踐中才能發(fā)揮真正的價值。在認識到隱性課程的重要性后,小學英語教師必須切實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抓住隱性課程的特點,適時地向?qū)W生傳達隱性課程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反思
本文從小學英語課堂活動的視角進行分析,闡述其中蘊含的隱性課程,并對現(xiàn)狀加以分析,以期為改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更好地達成新課程目標、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提供幫助。
由于筆者的理論水平有限以及實踐經(jīng)驗有限,本研究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其研究成果也有待今后的實踐檢驗。如何有效進行英語課堂活動中隱性課程的開發(fā)將會成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吳也顯.潛在課程初探[J].教育研究,1987(11).
[3]陳玉琨.試論潛在課程的性質(zhì)、功能和組織[J].上海高教研究,1988(4).
[4]鄭金洲.隱性課程:一些理論上的思考[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89(1).
[5]班華.隱性課程與個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
[6]張東嬌.潛在課程設計與個體社會化[J].教育研究,1991(8).
[7]勒玉樂.潛在課程簡論[J].課程·教材·教法,1993.
[8]陳伯璋.潛在課程研究[M].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
[9]謝金霞.初中班級英語隱性課程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10]杜希民,張建中.“隱性課程”及其可控因素探討[J].教育研究,2003(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