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紅
摘 要:近年來,我國新課程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新課改背景下,《品德與社會》教學理念和方法均發(fā)生了新的轉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順應素質教育的潮流,將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革新,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質量,促使學生的道德水平得以提升,成為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學生。本文簡要介紹了幾點將小學《品德與社會》回歸社會和生活的策略,旨在將德育融入學生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教育 品德與社會 回歸社會 生活
在小學教育階段,《品德與社會》使其中的一門主要學科,同時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課程,也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主要學科。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小學教育重點不在是以成績?yōu)橹?,而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各項能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綜合人才。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重視《品德與社會》課程,利用該門課程與學生生活貼近的特點,使其回歸于社會與生活,提高教學效果。
一、采用情境教學法,使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小學生剛剛開始接受正式教育,他們的認知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是從自己已有的社會和生活經驗開始。在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學習特征,將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連載在一起,讓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社會和生活知識理解課本內容,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進而掌握相關知識,這樣可以達到更好地的教學效果[1]。特別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它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具體教學中,不能將它與學生的生活脫節(jié),將學生局限在有限的課堂中,而是要將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延伸,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讓學生在生活中接受知識,便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在生活情境中掌握知識。
例如,在學習“消費”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利用這一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相關教學情境,將學生引入到“消費”的情景中。如教師可以模擬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購物情境,讓小學生分別扮演消費者、商場經理和營業(yè)員,作為消費者如何挑選貨物、營業(yè)員如何介紹貨物,在這一情境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自然而然會掌握相關知識。在平時的崗位中,消費者與商家難免產生矛盾,在產生矛盾之后,消費者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經理要發(fā)揮調節(jié)者的作用,在各自的角色演繹中,學生學會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社會生活緊密結合,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將生活實例運用到教學中
在以往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一般都將課作為唯一的教學材料,這種單一的教學資源,極大限制了教學效果。其實,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諸多的教學資源,如果將這些資源也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僅豐富了《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而且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枯燥乏味的教學充滿生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2]。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重點,并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聯(lián)系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用學生身邊的實例解說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理解課本中的知識,進而快速掌握基礎內容。這些生活中實例與學生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已經具有的生活經驗輕松明白課本知識,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告別貧困奔小康》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相關任務,讓學生收集一些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的舊照片,并吸取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照片,將其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多媒體設備觀看照片,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吸引住,使其認識到以前生活情境,與今天的生活進行對比,體驗社會的不斷變化。在這一過程中,逐漸了解社會時代的不斷變遷,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不斷改善,變得越來越好。除此之外,學生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而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加深了學生與父輩之間的交流,讓家庭更加和諧,推動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度。
三、增強學生情感體驗,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就目前情況而言,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學生比較溺愛,因此,許多在《品德與社會》課本中的內容,對于學生而言只是紙上談兵,并沒有將其實踐到社會生活當中,因此,學生對這些內容的體驗并不深刻,僅僅停留在淺層次。只有當學生親身經歷,才能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深層次的理解教學內容,達到培養(yǎng)學生道德上的目的,最終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目的[3]。教師不能將學生局限在教室內,而是要組織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使其成為高素質的優(yōu)秀學生。
例如,在學習與環(huán)境保護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就學校周邊的環(huán)境問題進行調查,看看在學校周圍主要存在哪些環(huán)境問題,學生通過自主調查,學生發(fā)現(xiàn)河中漂浮著許多垃圾,土壤中遺留諸多塑料袋,垃圾也沒有進行分類處理。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深刻體驗到當下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進而激發(fā)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使其積極投身到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少對環(huán)境的破壞。
四、加強師生、生生互動,讓課堂教學氣氛“活”起來
在小學教育階段,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和教師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了語文、數(shù)學等主科方面,而對于《品德與社會》之類的副科并不重視,一直以來處于忽視狀態(tài),制約了學生道德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并不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也不多,這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自己進行探究。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問“如果一個老人摔倒了,到底該不該扶起來?”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將討論結果在課堂上進行分享。這一過程中,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主體,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
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xiàn)階段許多學校不重視《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因此教學方法比較落后,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品德與社會》回歸到學生的生活和社會中,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小娟.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源于生活回歸生活[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3):119-119.
[2]徐德忠.源于生活回歸生活--讓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6(4):72-73.
[3]楊光菊.小學《品德與社會》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2015(3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