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立敏
【摘要】還原法作為一種可操作性很強的文本分析方法,運用到古代詩歌教學課堂中,可以避免對古代詩歌進行隨意性解讀,進而提高課堂效率。其具體運用包括:還原詩境,尋找矛盾,抓住矛盾,理解情感;借助想象,召喚自身經(jīng)驗,填補空白,參與文本建構。
【關鍵詞】還原法;古代詩歌教學;聯(lián)想想象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代詩歌歷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中學生之所以讀不懂古代詩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掌握基本的文本分析方法。還原法是由著名文藝理論家孫紹振教授較早提出并運用的文本分析方法。其核心是把未經(jīng)作者加工的原生意象想象出來和作者藝術加工過的作品加以比較,去尋找作者有意地表現(xiàn)了什么,弱化了什么,割舍了什么,這樣就能找出矛盾所在,而有了矛盾,文本分析就水到渠成。
還原法經(jīng)過孫教授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已經(jīng)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文本分析方法。它所涉及的層面是非常廣泛的,包括藝術感覺的還原、情感邏輯的還原、價值的還原、歷史的還原、流派的還原、風格的還原等等。每一項都足以給仍在文本解讀的海洋中摸索的我們帶來新的思考,它的可操作性非常強,能夠有力地幫助師生進入文本內(nèi)部結構,揭示深層的藝術奧秘。
一、還原詩境,尋找矛盾
臨江仙
清·薛時雨
雨驟風馳帆似舞,一舟輕度溪灣。人家臨水有無間。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
絕代才人天亦喜,借他只手回瀾。而今無復舊詞壇。馬當山下路,空見野云還。
上闋前兩句中哪個字最能體現(xiàn)作者當時的心情呢?答案莫衷一是。這里便需要運用還原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根據(jù)作者筆下描繪的畫面進入詩境,詩人用“雨驟風馳帆似舞”描繪了一幅風雨大江圖,“驟”字突出了雨勢的猛烈,“馳”字突出了風速之快疾?!拔琛弊謳в袛M人化色彩,因為雨驟風馳,所以船帆搖擺不定,好似人在起舞。到這里,每一處描繪都是寫實的,即作者筆下景象與客觀景物并不存在顯而易見的矛盾。但是下一句就有不同了,還原一下當時風雨交加的場景,按說行船應該是極其困難、極艱險的,可作者卻用了一個“輕”字來描繪自己乘舟沖風破雨的景象。這里便有了作品與對象之間的矛盾,這個“輕”字既然不是寫實的,那便應該是寫情的了,是作者心情的直接寫照。輕舟飛渡,無懼風雨,如此輕松自如,如此臨危不懼,作者情感已經(jīng)通過還原法順利地挖掘出來了。一個“輕”字,不僅彰顯了此時作者的心情,更為全詞奠定了基調(diào),作者本人的胸襟氣魄、神采風范也宛然可見。所以,運用還原法能夠抓住詩歌中原生形態(tài)和藝術加工之間的矛盾,而有了矛盾,就有了解讀詩歌的鑰匙。
二、借助聯(lián)想,填補空白
運用還原法,有一個重要的條件,便是需要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文本本身有召喚讀者經(jīng)驗的功能,漢語也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想機制,只要在進行文本分析的時候大膽突破時空限制,對感知的形象進行補充和延伸,就能感受到更為豐富的內(nèi)容。可以說,沒有聯(lián)想和想象,“還原”就成了空談。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首詩刻畫極簡,好似橫空而來,只截取一時一事一景,那么解讀應該從何處入手?從文本微觀分析的角度來說,我們絕對不能僅僅滿足于這首詩凝練的語言、巧妙的刻畫,這樣是空泛的。有人從社會歷史的角度認為這是一首政治寓言詩,反映的是作者政治生活的坎坷。這種分析可以作為一種參考,卻忽略了這首詩的內(nèi)在價值,因為分析作品應該立足于作品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性,而不是同一性。要探尋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最好的方法是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去還原,走近藝術家的心靈奧秘。
天寒日暮,風雪交加,況且蒼山“遠”,白屋“貧”,這樣的環(huán)境對于旅途中的人來說是痛苦的,并且?guī)缀跏墙^望的。這首詩描繪的精到在于通過簡單的幾筆描繪,便一下子將讀者帶入了情境,召喚出讀者的羈旅經(jīng)驗,引發(fā)讀者的深切共鳴??墒钱敳耖T犬吠聲起,痛苦疲累的旅程便陡然有了光亮,一絲興奮開始于絕望中滋生蔓延,直到“風雪夜歸人”句一下子傾瀉而出:這是久已盼望的相遇,這是痛苦瞬間消解心靈滿溢喜悅的大圓滿。這首詩的藝術價值在這個層面上得以凸顯,它所寫的,是痛苦絕望盡頭的感動和溫暖,是風雪之夜中暖融融的溫情,是一種觸動人心的情感力量。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我們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情感的張力,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自行填補作者隱而不寫的“空白”,這樣就積極地參與到了文本的建構過程中。
三、結語
還原法使閱讀和分析成為讀者和作者的一種良性互動,借助想象的翅膀,透過紙張去發(fā)現(xiàn),去想象,去品味更深層次的文學之美。將還原法引入古代詩歌教學,可以避免課堂教學的隨意性,提高課堂效率。而對于學生來說,還原法的運用可以提高其思維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真正地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還原法的實踐和運用能夠一洗以往語文課機械分析的流弊,給語文課堂帶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孫紹振.還原分析和微觀欣賞[J].名作欣賞,2004(10).
[3]陳堂君.評孫紹振的文本還原解讀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