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繃
摘 要: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往往能夠互相影響、互相促進,而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也是教師關注的重點。在小學語文中開展以讀促寫的教學,能夠為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本文即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入手,針對以讀促寫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讀促寫;寫作教學
長期以來,小學生的作文總是出現(xiàn)錯字連篇、表達缺乏新意與個性等情況,為了應對教師所設計的作文訓練,或為了應付考試,不少學生的寫作方法開始固定,寫作模式開始套用,導致學生的作文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以讀促寫的方式主要是在閱讀中汲取更多的養(yǎng)分,為學生的寫作提供良好的素材,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了解更多闡述個人情感的方式,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筆者在教學中針對以讀促寫進行了教學實踐,現(xiàn)將能夠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分享如下。
一 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好詞好句
現(xiàn)階段部編版的教材進行了更新與優(yōu)化,其所選課文語言也是根據(jù)課程改革的標準所調整的,文章大都文筆細膩,用詞優(yōu)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閱讀時積累好詞好句。養(yǎng)成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能夠發(fā)現(xiàn)文章中所用的優(yōu)美的詞語、句式或修辭方式等,時間一久,學生自身的語言文字積累就足以支撐學生進行寫作,在寫作時也能夠水到渠來。
例如,在學習老舍的《貓》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并通過“任憑誰怎么呼喚,它也不肯回來”“他若是不高興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也一聲不出”這兩句話的對比,讓學生了解“任憑……也”與“無論……也”這組關聯(lián)詞語描寫的貓的特點。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確關聯(lián)詞語如何應用才能夠為文章增添色彩。除了課內閱讀和鑒賞文章的過程中可以積累好詞好句外,學生在課外閱讀時也需要廣泛應用這一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文字的積累量。
二 在閱讀過程中講解布局謀篇的策略
好的文章并不僅僅是優(yōu)美文字或華麗文字的堆砌,各種寫作手法的花樣應用,更主要的是文章的骨干,也就是文章的結構。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著重向學生講解文章的謀篇布局。學生在拿到作文寫作話題和寫作方向,或看到寫作材料之后,才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寫作思路整理出最初的寫作架構,也就是寫作的輪廓,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教師在課上針對課文謀篇布局的分析。
例如,在學習《觀潮》這篇課文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先在課上進行閱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品鑒作者的寫作順序以及布局方法。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現(xiàn)錢塘江大潮來前的景象,將學生帶入課文內容,而后組織學生進行閱讀。這篇課文不長,學生讀起來也基本不費力,在分析文章的謀篇布局時,有學生當即表示,作者是按照時間的順序描寫的。在教師的指點下,學生認識到作者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和潮來后的順序來寫的。潮來前與潮來后的語言文字描述較少,大部分都用來描述朝來時的壯麗景象,這使得文章描寫的內容重點突出,能夠有效吸引人的眼球,同時前文的鋪墊與后文的總結也令人舒適,能夠讓人從平緩的心情進入興奮的狀態(tài)而后又趨于平緩。
三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的應用其實能夠為文章增色不少,一篇平淡樸實的文章確實能夠描繪事物,闡述事件,表達作者的感情,但相比具有寫作技巧的文章來說,其文字穿透力較低,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為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滲透寫作技巧的應用,寫作技巧在精不在多,只要能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重點內容即可。
例如,在講解課文《蟋蟀的住宅》時,文章中采取了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將蟋蟀看作人,包括蟋蟀的品性特點等等,都以人的方式來描述。這樣能讓難以理解的內容更容易理解,也會使文章枯燥的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吸引人。借助文章中的部分段落,教師將其用的擬人手法隱去,以平白的文字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朗讀,即使讀起來沒有很大的問題,學生也仍然感覺原來的課文更好。通過學生自身的閱讀感受來影響學生,同時還可以借助學生作文的對比分析,讓學生感悟到寫作技巧在寫作過程中的重要性。比如,有學生在描寫母親的愛時用了一系列排比手法,將母親為自己所做的事逐項列出且均表達了母親對自己的愛意,如將排比句省略,直接描述具體的事件,學生的感情表達就沒有那么充沛和強烈了。課文的分析與學生作文的對比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楚地明確在寫作時引入寫作技巧的必要,除了能夠為自己的作文結構和內容增色以外,也能夠更加突出作文的感情。
總之,以讀促寫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是通過對文章的構思、情感進行借鑒和分析,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借助閱讀經(jīng)驗的積累為學生的寫作提供素材與方向,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楊盼芳. 以讀促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J].文學教育(下),2017(04):135.
[2]楊鳳芝. 關于以“讀”促“寫”的幾點嘗試[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