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錦
摘 要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師已經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有了課前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的意識?!敲慈绾握_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是我們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 數學教學 不同學習起點 計算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展開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下面就以計算教學為例,淺談如何立足學生的學習起點開展教學。
1分析邏輯起點,合理處理教材
邏輯起點是指學生按照教材學習的進度,應該具備的知識、技能積累。數學教材有它編輯的教學體系和邏輯結構,教師每教一個知識點,都要對學生的邏輯起點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所以,教學之前,教師不妨問自己這樣的3個問題:(1)學生在此之前學習了哪些相關知識?(2)對于新知,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有多少人掌握了?程度如何?(3)在此之后,又有哪些知識與此相關?必要時還可以采用課前談話、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這樣一來,教師不僅對知識的來龍去脈有了清晰認識,也對學生的邏輯起點做到心中有數,使教學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例如教學“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教師就可以依據學生的邏輯起點,靈活安排3個教學步驟:
第一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引入問題,呈現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1)創(chuàng)設買書的問題情境,學生列式,理解算式的含義。
(2)估一估得數可能是多少。
(3)借助舊知求出得數。
(4)呈現學生的解決方案,理解算理:
①乘法的意義:12個24相加
②拆數法一:24??=288 24??=288
拆數法二:24?0=240 24?=48 240+48=288
第二步:聯結新舊知識的紐帶,自主建構數學模型。
(1)觀察、評價各類方法,在比較中內化。
(2)聯結新舊知識,把口算方法(拆數法二)和筆算方法有機結合,理解24?2的筆算算理,掌握筆算方法。
(3)歸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第三步:口算、筆算、估算積極融合。拓展延伸。
這一案例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教師沒有架空新知,而是充分尊重了學生的邏輯起點,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出發(fā),引導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把握新知識的生長點,完美地幫助學生實現認知遷移。
計算教學本就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次知識點的學習,既是對舊知的整理與擴充,也是對新知的預備與鋪墊。教師在每一次教學活動中,都應從深層次結構上去理解知識,分析學生的邏輯起點,把握學習材料之間的關聯,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學習遷移,把知識串連成線,編織成網。
2把握現實起點,調整課堂結構
所謂現實起點,就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經具備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識技能積累。相較于邏輯起點,了解和把握學生的現實起點,對教學的有效性更具有現實意義。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邏輯起點和學生現實起點之間的差距,準確把握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使教學能達到理想的水平。
(1)著眼于大眾起點,直接切入計算教學重點。由于學生面臨的文化環(huán)境、家庭背景、自身的思維方式不同,學生學習的起點各不相同。一節(jié)課,有限的四十分鐘首先關注應是大部分學生的現實學習起點。如教學“萬以內數的加法(二)”例1的兩次試教,第一次,我只注重了邏輯起點,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復習舊知——情境引入——教學新知——練習鞏固”,將簡單的教學內容考慮的過于繁瑣,于是大部分學生心生膩煩,“這么簡單的東西老師還在講來講去”,課堂氣氛一度沉悶。所以,第二次教學之前,我先進行了一次知識和技能的綜合調查,并對“45+23,58+22,36+64,286+49”這4題的計算結果進行了統(tǒng)計,顯示超過80%的學生已經能正確計算多位數加法,只是對于算理剖析尚欠到位,算法的提升還須點撥!于是本人靈活調整了課堂結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在疑難處展開集體交流,必要時教師及時點撥。練習時讓學生按要求自己編題,解答。學生熱情高漲,思維的火花不斷地迸發(fā)。
(2)適當顧及個體起點,統(tǒng)籌安排計算教學時間。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早期教育日益重視,學生接受數學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廣,在他們學習新知識以前就已經具備層次不等的信息量,所以在計算教學時教師再也不能一視同等地對待他們,更多的是根據各自不同的學習起點有的放失地展開教學。用科學的眼光審視學生的學習需求,是有效開展計算教學的關鍵所在。
3關注生成起點,因勢利導
我們的課堂應是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里,學生的學習起點是不斷地變化和發(fā)展,此一時的困惑便是下一時的學習起點。許多生成的精彩也會造就新的學習起點。
(1)以學生的困惑為起點,嘗試突破計算學習難點。復習“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為了讓學生主動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我就采用了同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并經歷了三次變化,在一次一次的改進中落實合作,提高實效。學生在有目的、有選擇地去思考,他們在頭腦中首先要將進位與不進位,退位與不退位歸類,我將學生編寫的這些題收集過來,讓學生根據是否連續(xù)進位、或連續(xù)退位分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突破難點,自主構建了系統(tǒng)的知識。
(2)以生成的精彩為起點,及時提升計算學習的規(guī)律。面對教師拋出的那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我們的學生經過自己積極思維,總能綻放很多精彩,這需要教師靈敏的教學機智,及時捕捉這瞬間的精彩,誘導學生以此為新的學習起點,并深入剖析規(guī)律。
在社會發(fā)展日漸信息化與學習化的今天,學習起點的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適應學生的發(fā)展和變化,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合理處理教材,適當調整課堂結構,重視生成的素材,因勢利導切實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計算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