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超群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但現(xiàn)在,由于辦學條件的限制,農村小學的學生對閱讀興趣不高,閱讀量也較少,因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文章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xiàn)狀、原因展開了分析,探索了培養(yǎng)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積極評價
人們往往會通過閱讀來獲得知識,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閱讀,我們的視野由狹隘變得寬闊,我們的想象力也不再受限,情感變得豐富,能夠體會人性的深刻,追求真善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引導學生進入豐富的閱讀世界,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時代賦予每個教師的責任。學生在這樣的閱讀世界中,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開闊自己的視野,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從而獲得更好的成長。
但是就目前而言,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力度不夠,尤其是廣大農村的小學生,處于一個消極、盲目的閱讀狀態(tài),整體情況不容樂觀。那么,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xiàn)狀究竟如何呢?我們可以采取哪些對策培養(yǎng)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呢?筆者接下來就此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xiàn)狀
(一)缺乏閱讀興趣,閱讀質量不高
筆者在農村小學執(zhí)教,平時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限制,許多農村小學生既缺少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又缺乏家長的指導,所以在家除了做作業(yè)、看電視,就是到外面玩耍。很多學生并不愛看書,但由于教師和父母的強制要求而不得不讀。通過與我校六年級學生交流得知,許多學生明確地說自己“不喜歡看書,只是沒辦法,不得不看”。很顯然,“不喜歡看”和“不想看”就會導致“敷衍看”和“看得少”,閱讀的質量和知識的吸收積累情況就可想而知。閱讀興趣的喪失,已然成了學生課外閱讀面臨的最大困境。
(二)藏書量少,閱讀資源匱乏
在農村地區(qū),學生家庭的藏書量極少,甚至達不到人手一本;學生書包內常備的課外讀物多為從校圖書室所借。優(yōu)秀作文和教輔讀物成了許多家長和學生課外書籍的首選,久而久之,學生便形成了教輔讀物等同于課外書籍的狹隘認知,獲得閱讀資源的渠道更加單一。雖然農村學校也擁有圖書室,藏書量也比較多,但在實際操作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其圖書室所擁有的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或多或少地遏制了學生求知、探索能力的發(fā)展。
(三)自由空間較少,沒時間閱讀
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很多農村學校會根據實際情況,每周利用固定的少先隊活動時間開展許多興趣小組,如美術小組、葫蘆絲小組、五人制足球、籃球小組、滾鐵環(huán)小組等。學生熱衷于參加這些興趣小組,在興趣小組中花的時間太多,占用了課外閱讀的時間。
(四)缺乏正確的讀書方法,不會讀
有些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仍以傳授知識為主,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缺少教師的課外閱讀的指導,學生在自主閱讀時沒有方向,不得其法,就會無從下手,文章走馬觀花地看過一遍,吸收消化不了其精華,使得閱讀效果大打折扣。
(五)未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很多學生閱讀時純粹是“讀”,沒有通過背、悟、抄等方式來幫助品味、記憶,并使之化為己用,因此就會暴露出語感、語言等方面的短板,作文內容和思想浮于表面,使人讀之無味。
二、如何指導農村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如何針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xiàn)狀,結合農村小學各方面的教學情況,以達到提高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目的呢?依筆者之見,以下幾點是較好的切入點。
(一)激發(fā)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永遠是最亮的方向、最好的指導,閱讀能力提高的關鍵其實就是興趣培養(yǎng)的過程,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fā),才有利于閱讀知識體系的構建。小學生在年齡、性格、性別、心理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閱讀興趣因人而異。因此,教師在推薦課外讀物時,應將這種差異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對于低年級學生,應推薦篇幅較短、圖文并茂、淺顯易懂的古詩、兒歌、童話和寓言故事;對于中年級學生,應推薦世界兒童文學名著如《愛的教育》,科普類作品如《昆蟲記》等;對于高年級學生,由于其自主閱讀能力不斷提高,可推薦篇幅較長、內容豐富的書,如我國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人物類的《中外名人傳記》,童話類的《安徒生童話》。如此一來,在學生愿意接受的同時,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閱讀愛好,閱讀能力也就不知不覺地提高了。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推薦學生讀物的時候要容量適當,循序漸進,使閱讀內容與學生的閱讀能力相一致,同時注重質和量的統(tǒng)一,使學生樂于去讀。
(二)創(chuàng)造條件
自由而幽雅的閱讀環(huán)境是不可或缺的,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舒適有利的環(huán)境,使學生能更好地閱讀。
1.科學利用學校的閱覽室。教師可定期把課外閱讀指導課堂搬到閱覽室,讓學生親臨體驗感受到閱覽室是一個知識的樂園和海洋,可以在里面快樂地遨游。學校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分年級、分時間段開放閱覽室,然后選幾幅適合閱覽室環(huán)境的書畫懸掛在墻壁上,營造一種書香氛圍。還可以在閱覽室安裝一個音樂播放器,適時播放一些安靜舒緩的音樂,讓學生在閱讀時放松心情,讓學生沉浸于書籍的海洋中。這樣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讓他們明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增情,足以長才”,讓他們慢慢了解到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而且對課堂學習有一定的幫助,學生自然就樂于讀書了。
2.在教室的角落建立班級圖書角,便于學生課間隨時借閱和歸還。教師可動員學生將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圖書角,以解決書源不足的問題。同時,讓班干部設定管理計劃,由學生自主管理圖書借閱和歸還工作。
3.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教師根據教學進程,向學生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讀物,同時減少書面作業(yè)量,增加一份閱讀作業(yè),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閱讀和吸收知識。
(三)培養(yǎng)習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習慣是教育力量的基礎,是教育活動的杠桿?!遍喿x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與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分不開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在人一生的發(fā)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生正處于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期,習慣成自然。因此,在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中,注重其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
1.要培養(yǎng)學生專心致志的習慣。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到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這樣閱讀效果才會好。
2.要讓學生養(yǎng)成多讀的習慣。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文章需要多誦讀、多背誦,這樣才能增長見識,經久不忘,終身受益。古今文學大家,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
3.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明代有位學者曾說過:“前輩謂學者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痹陂喿x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去思考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可以加深其對文本的理解。
4.要培養(yǎng)學生勤動手的習慣。學生在閱讀中,不能為讀而讀,要自覺動筆,隨時摘錄,寫好心得,這樣才能在讀中得到更大的收獲。
(四)教給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是“要掌握怎樣閱讀”。因此,教師應當將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教給學生。
1.精讀法,就是一種集中精力、深度思考和剖析某些好的文章的閱讀方法。對于語言、情節(jié)和文采等方面突出的文章,教師可將其作為指導學生精讀法的范本,指導學生從多方面、多感官感受與理解閱讀文本;與此同時,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體會批注在一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略讀法。小學中年級階段,教師在觀察學生課內學習和寫作的時候,可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略讀,就是選擇性地閱讀書報上的某些章節(jié)片段,再將其恰當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內容中。
3.默讀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發(fā)出聲音,不需要仔細地閱讀,只要在短時間內了解文章的大致含義即可。這種方法需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夠迅速從文中提煉出關鍵的信息。
(五)積極評價
學??梢酝ㄟ^組織形式各樣的讀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營造一種快樂的讀書氛圍。同時,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要針對學生閱讀方面的問題及時給予建議和鼓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和積極性。如舉辦課外故事比賽、名人讀書格言接力賽、課本劇比賽、讀書方法介紹、古詩朗誦會、童話裝扮表演會、小小讀書討論會等活動,還可以辦與閱讀主題相對應的黑板報,或開辦讀書筆記展覽會,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閱讀的動力,另一方面通過讀書心得的交流和總結,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蔽蚁嘈?,只要教師能夠高度重視并努力探索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與途徑,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定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建人.語文教育改革[J].山東教育,2000(09).
[2]林筱泓.淺談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評論,2002(01).
[3]袁瑢.袁瑢老師的課外閱讀指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