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臣 周興芬
【關鍵詞】生命教育?立體化?網絡
教育面對的是人的世界,理應從關注人的生命出發(fā),重視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舶來品,最早源于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死亡學和之后發(fā)展起來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把關注點放在反吸毒、預防艾滋病、自殺、暴力等問題上。幾十年來,生命教育的實踐在全球已得到迅速發(fā)展。但由于社會環(huán)境、教育背景和關注焦點的差異,對于生命教育的內容,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有不同的理解。如西方國家的生命教育偏重于死亡教育;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生命教育則偏重于倫理教育;我國大陸的生命教育則偏重于安全教育。在我國大陸,生命教育雖然早就引起了專家學者和教育部門的關注,但其真正進入公眾視野卻是在汶川地震等重大災難之后。
有人認為,生命教育就是要依據(jù)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fā)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優(yōu)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fā)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fā)展,使學生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鮮明個性、掌握創(chuàng)造智慧的人。以上這種認識,實際上界定的是教育的內涵。這種解釋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內涵,也使生命教育無特定內涵。生命教育的內涵主要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活動。
每個正常的人都是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的統(tǒng)一體。把人理解為“自然人”“社會人”“精神人”之所以是錯誤的,就是因為這種理解方式剝離了生命的完整性。任何對人的生命的解讀,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完整性的基礎上。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夠形成一個立體的人,一個完整的人。
雖然作為一個人而言,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是一個統(tǒng)一體,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從學理上把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分解開,來研究。
1.加強自然生命的教育,實現(xiàn)生命的長度
自然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質保障,是其它一切生命的載體。失去自然生命,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生命對于每個人是重要的,也是脆弱的,有時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可能導致生命的喪失。因此,應該讓學生學會愛惜生命,保護生命。
保護自然生命,就應該加強生存教育。影響自然生命的,主要是安全問題和健康問題。人的生命安全會受到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各種因素的威脅和傷害。據(jù)統(tǒng)計,近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shù)超過20萬,傷殘超過200萬。另外,學生的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近年來,我國學生耐力、速度、爆發(fā)力、力量等身體素質指標持續(xù)下降,肥胖和近視更是中國孩子兩個致命弱點。
當然,不同地區(qū),由于自然地理狀況、文化背景等方面不同,其生存教育的內容也有所差異。如經常發(fā)生洪澇的地方,就應該讓學生多掌握如何在洪水中實現(xiàn)自救與互救的知識和技能;地震多發(fā)的地區(qū),就應該多加強防震知識的教育和演練。
2.重視社會生命的教育,實現(xiàn)生命的寬度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生命總是與其他生命共存于世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生命交往和相處。我們從成功公式“成功=80%的人脈關系+20%的個人能力”中可以看到,人脈關系對成功的影響是多么重要,這極大地佐證了社會生命的重要性。我們不僅要關愛自己的生命,還要去關愛他人的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的生命。
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社會生命狀況不容樂觀,其突出表現(xiàn)就是社會適應性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進一步復雜化成為新的成長危機。許多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存在與父母、與老師、與同學溝通困難而感到苦惱的問題。
3.發(fā)展價值生命的教育,實現(xiàn)生命的高度
人類生命與異類生命的一個最大區(qū)別就在于人有精神生命。當人意識到自我的生命是一種有限性的存在時,人并不安于成為有限存在的奴隸,而會實現(xiàn)對生命有限性的突破,讓生命飛揚,謀求自我生命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提升。
中小學生精神生命的突出問題:一是表現(xiàn)為脆弱性和淺薄性,這使得他們往往經受不住生命中的困難和挫折,認識不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和獨特價值;二是表現(xiàn)為沉重的學業(yè)負擔和應試壓力導致學生幸福感比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長。
發(fā)展價值生命的教育具體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等。信仰就是主張讓人積極的相信、尊敬、朝拜或信奉,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榜樣和目標。對學生進行信仰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去尋找生活的意義?!案卸鳌笔且环N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個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感恩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培育學生的生命情懷。
學校生命教育的內容必須把握系統(tǒng)性的原則。不應該只側重某種生命的呵護和發(fā)展,而忽視學生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需求和滋養(yǎng)。也不應該只側重生命的某個階段,而是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將生命教育的各個主題轉化為各階段學校教育的課程內容。
生命教育內容的規(guī)劃必須考慮地方的適應性,必須根據(jù)地方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才能滿足當?shù)厣鼈€體的真實需要,從而真正具有教育的價值。生命教育要避免千校一面、千人一貌的窘態(tài)。
探索生命教育實施的途徑與方式,是生命教育在學校落實的關鍵。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
課程是實現(xiàn)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徑。然而,我們的學校長期開設語、數(shù)、英課,卻很少設置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課”。由于沒有專門的課程,生命教育的內容、時間和人員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應試教育的壓迫下,盡管在一些學校開設了“生命教育課”,但與強大的學科課程相比較,生命教育課程的空間非常狹窄。
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是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我們應該實現(xiàn)生命教育的課程化。
2.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專題教育具有針對性強、時代特征鮮明等特點,能相對集中、靈活地實施生命教育的內容。一定要把上級相關部門的要求與學校、班級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不要流于形式,應付完成。專題教育活動,可通過專家講座、征文比賽、黑板報、宣傳欄、主題班會等形式進行。我們一定要挖掘專題教育的深度,提高生命教育的質量。比如,在“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開展慰問孤寡老人的活動。
3.在學科教學中進行滲透
學校應該是生命的樂園,學校的一切課程、教學、活動都應該為生命服務,滿足學生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需求,促進學生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長。中小學每一門學科都有生命教育的任務,都是生命教育的載體。然而,在現(xiàn)實中,學科教學的功能容易被異化,突出表現(xiàn)為只見“學科”不見“生命”,只見“學科發(fā)展”不見“生命成長”。
探尋學科與生命的結合點,挖掘學科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也是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徑。我們一定要挖掘學科中顯性和隱性的生命教育內容,量體裁衣,切合學生的需求。
以上談的是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途徑。不過,再好的教育若沒有學生的內化,也只能是一廂情愿。因此,我們還應該倡導學生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