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之下,當前社會越來越需要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相應對于教育方式和理念,也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變更。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需要具有自主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與能力,因而培養(yǎng)學生們的問題意識也就成為重中之重。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正確的價值觀,其中問題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教學;問題意識;培養(yǎng)方案
教學是一個師生之間互動和交流的過程,教師需要將知識系統(tǒng)完善的傳授給學生,并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引導。初中生的好奇心和好動性都比較強,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就可以采用多元化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當然,教師還需要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引導者和指導者的方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開發(fā)和鍛煉。所謂教學就是教師解答學生們的疑問,在問題探究的過程當中師生得以共同成長,但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學生將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和疑問完整準確的表達出來。目前許多初中生并不具備問題意識,他們簡單認為,歷史課程就是對原本事件的學習和了解,在課堂當中,更多是按照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和思考,有的學生不會產生自己的想法,而有的學生即使產生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夠明確存在的問題,但是卻不能及時詢問老師與其共同探討。因而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就成為非常必要的部分。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意義
初中歷史很容易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但如果老師只是單純向學生們講授教材中的知識或者是講故事,學生們并不能夠真正形成一種歷史思維和時空觀念,相應教學質量也會有所下降。教學是對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探究,因而培養(yǎng)學生們的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外界充滿好奇,但由于自身生活經歷和知識儲備的局限,導致其在學習過程當中會產生一些疑問。在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啟發(fā)學生,勇敢表達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解之處,在師生共同探討的過程當中,學生們能夠獲取更多知識和線索。所以培養(yǎng)學生們的問題意識,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也能使其在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形成自己的歷史知識體系和家國情懷。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
(一)教師不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在初中教學當中,每個班級會有一定數(shù)量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當中向學生傳授一定量的知識。這樣很容易導致教師將自己作為課堂中心和主體,在課前教師會設置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們通過研讀教材,或者是在講解的過程當中尋找答案。此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們對知識有更多的理解和認識,也能夠鞏固其所學知識。但是此種教學并沒有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時間,學生們也沒有機會提出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教師也更多關注于其對知識傳授的數(shù)量和質量,但卻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和對知識理解方面存在的問題。
(二)教師的主導地位過強
在傳統(tǒng)教學當中,教師就占據著主導的地位,學生們的學習方式和內容都是由教師來決定。教師在課堂當中所提出的問題,也是對學生們只是掌握和努力學習的成效進行檢查,導致學生們更多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知識理解。也有一些教師在課前完全考慮到了學生們的知識儲備和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在課堂中進行了詳盡的講解,是學生們在課堂中不能提出直接的疑問。還有一部分則是由于教師本人有較強的威嚴和威懾力,學生在課堂中即使有問題,也會想著詢問同學,或者是自我消化,從而導致問題意識的喪失。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案
(一)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提問環(huán)境
良好的提問環(huán)境,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轉變自身在課堂當中的角色,將學生探究和知識傳授相結合,這樣能夠使師生處于同樣的探究層次當中。當然,教師還需要真正做到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教師需要讓學生們自主學習,而自己站在輔助者和指導者的角度,幫助學生們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問題。當然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勵學生對知識提出疑問,在寬松的環(huán)境當中,學生們的思維才會更加發(fā)散,也才能夠更好培養(yǎng)其問題意識。比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會師的圖片或者是視頻,讓學生們思考當時中國處于怎樣的形勢?在此種形勢之下,中國共產黨所能夠選擇的道路有些什么?暴露出了當時中國存在的哪些問題?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使學生們對當時國情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同時還能夠激發(fā)學生們探索的欲望和問題意識。
(二)善于傾聽,增強學生提問頻率
學生對知識學習更多立足于自己所掌握的內容和認知水平,不同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的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有所差別,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及時了解學生們學習所處的階段和真正的需求,在回答每個學生的問題,需要保持平等和友善的態(tài)度,即使學生提出非正規(guī)的問題,也需要對其進行適當?shù)囊龑Ш蜌w正。比如在學習《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時候,教師可以增加一些秦朝暴政的史料,讓學生們自己總結“秦的暴政”的表現(xiàn),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暴政的原因何在?當時秦人是如何認識秦朝統(tǒng)治?在一系列的問題當中,學生們能夠形成一種問題的系統(tǒng)化結構。
(三)遵循因材施教原則
歷史學習既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史實,還需要他們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人文知識有更多的了解。初中生心智發(fā)展還不夠成熟,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對其使用鼓勵和引導的方式,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引導,從不同的方向是學生們對歷史產生興趣。針對對歷史完全不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講故事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讓他們通過對故事的邏輯提出問題來培養(yǎng)其問題意識。針對歷史學科成績和歷史思維能力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當時中國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和面臨的問題,站在時人時勢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們的歷史思維能力。
四、小結
在素質教育背景之下,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們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站在學生們的身心發(fā)展和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通過對教學方式、教育理念的更新使學生能夠積極融入到歷史課程學習當中。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yǎng)其問題意識。
參考文獻:
[1]葛峰.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4):135.
[2]吳成貴.探討如何培養(yǎng)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8):39.
作者簡介:王巍,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光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