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問是初中數學課堂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師生之間溝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讓數學課堂充滿問題,才能讓學生動腦思考,最終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本文主要簡述了問題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作用,并探討了如何設計充滿思考的數學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數學課堂,問題情境,問題方法
1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巧設問題:
1.1 通過名人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人們一向對名人崇拜,我們在課堂上也可以利用名人效應,講一些有關數學的小故事,讓學生感受數學家也不是那么神秘,數學也不是那么難學。例如,在處理習題時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求1+2+3+...+100=?其實這是屬于高中數學中的等差數列。但題目既然出現了,而且利用初中知識可以解決,我就先講了一個數學小故事:德國的數學王子高斯九歲時,數學老師出了一道難題,從一加到一百,和是多少?這對剛剛學習數學的小朋友很難,其他的學生正在一個一個地相加,高斯就給出了答案。這時學生會產生疑問:高斯是怎么做到的呢?那我能不能算出來?于是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當學生通過現有的知識完成這一題時,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1.2 利用動手操作,探究活動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課堂上,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計算的過程,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能力。例如,在講“幾何圖形”時,讓學生課前準備好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的模型,然后讓學生沿棱展開,小組之間進行討論交流。然后老師把學生得出的不同類型的平面展開圖貼到黑板上,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這樣一來,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進行了轉換,各種幾何模型的平面圖顯而易見,通過平面圖再學習相關知識就容易多了。
1.3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新教材的最大特點就是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出發(fā),使抽象的數學學習變得具體形象起來,把原來枯燥的,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變的生動起來。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于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根據教材實際相關生活的調查報告,引導學生注意身邊的數學。例如:在學習平行線時教師先舉一些現實生活中平行的例子,然后讓學生自己舉例。
1.4 制造陷阱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最常見的錯誤是 ,不顧條件亂用結論 , 丟三落四,或解完題后便“過后不思量”教師可以“故設陷阱”,有意讓學生在“理直氣壯”的正確答案中“暴露問題”,“碰壁”和“摔跤”,然后順其錯誤不斷啟發(fā),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這樣“欲擒故縱”,能有效的糾正學生常犯的頑固性錯誤,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的批判性有很大益處。
1.5 利用圖片或動畫創(chuàng)設情境
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喜歡新奇的事物,在教學過程中展示豐富多彩的圖片,讓學生欣賞,或播放一段動畫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使學生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獲得數學知識。如在七年級下冊“平移”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⑴.運用flash制作三角形的平移過程⑵.組織學生討論:上面圖形在整個過程中有什么變化?你能舉出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嗎?這樣做,在平移的整個過程中哪些量發(fā)生了變化,哪些量沒變,這些都一目了然。
2 巧設問題在課堂中的作用
2.1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可見興趣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所以每個教師都必須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巧妙的課堂提問正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例如:在講平行線的時候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常見的平行線有哪些?看誰說的多,說的好?這樣每個學生的興趣都會提升起來。
2.2 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說:“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充分估計,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也是一個克服困難、自強不息,取得成功的內在動力。我所教的學生是初中七年級新生,他們剛從小學來到初中,一方面他們對數學課程一般都有畏難情緒,總認為自己數學不行,不可能學得好。所以我們不能急于給他們講抽象、枯燥的概念,而是設計好有關簡單有趣的問題來引導他們入門,讓他們不僅對數學感興趣,而且讓他們感覺到初中數學基礎不好并不妨礙在財校把數學學好,樹立起“我能學好數學”的信心。
2.3 促進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來源于彼此的相互溝通、理解。但在師德調查中,95%以上的學生最不滿意的是教師與學生的談話,因為教師的工作繁忙瑣碎,平時與學生個別對話少得可憐,而在這極少的對話中,批評與勸誡又占了多數。在課堂提問中讓學生通過教師的眼睛了解到老師的關心、企盼、鼓勵或不滿,讓老師從學生的眼睛里觀察學生心靈的波動,從而引起共鳴,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备鶕@一觀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提問的方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想象,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提問可以增加師生交流,最終促進師生關系。
2.4 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要教好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而教師平時對學生的了解往往有限,所以通過課堂提問可以了解學生對某一方面的知識或某一問題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有些教師可能覺得通過作業(yè)跟練習冊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思想常常會誤導我們,現在大多數學生為了完任務都有抄襲的習慣。因此,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最快捷獲取反饋學生學習的重要渠道。及時的了解學生不但能反饋學生而且可以反饋自己的教學問題,最終達到雙贏。
2.5 活躍課堂氣氛
教師注重在課堂上吊起學生的“胃口”,如通過提問現實中的實例,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緒。所以,他們一開始就想學、愿學,再加上教學過程中教師用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溫和的表情、寬容的態(tài)度來調控教學過程,并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而且教師設計的問題是站在學生“學”的角度去思考的。因此,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學生在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中主動學習、主動參與,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2.6 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得到了發(fā)揮
現代教育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起主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而這一點在情境教學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學生處于主動接受狀態(tài),學習的行動有了預定的方向和要求,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得到很好的發(fā)揮,也有助于教師對來自學生方面的內部干擾及時準確地作出調整,使教學系統(tǒng)達到真正的動態(tài)平衡。
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情境已成為新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征,因為問題情境是數學“問題解決”的出發(fā)點。要使數學課堂動感與鮮活,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情境。然而創(chuàng)設情境不能放任隨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數學問題的性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為依據,才能創(chuàng)設出有利于激活課堂教學的問題情境,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
沙俊華(1979-),男,甘肅廣河人,東鄉(xiāng)族,本科,廣河縣回民第五中學,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