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峰
摘 要: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東林鎮(zhèn)中心幼兒園充分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讓一個個鮮活的素材成為幼兒體育游戲的支撐,將游戲融入大自然,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的體育游戲,讓幼兒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樂,促進他們身體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自然資源;幼兒體育游戲;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東林鎮(zhèn)中心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將體育游戲活動延伸到大自然中去,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和協(xié)作精神,促進幼兒體能的全面發(fā)展,真正體現(xiàn)出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活的鄉(xiāng)村教育要用活的環(huán)境”教育思想。
一、一山一水也能玩
東林鎮(zhèn)有一座山,我們每年都會帶幼兒去那里進行春游和秋游活動,讓幼兒領略小山春天和秋天的景色。我們利用這些機會組織幼兒進行爬山比賽的活動,訓練幼兒的攀登能力,培養(yǎng)幼兒吃苦耐勞、不怕困難、勇攀高峰的精神和競爭的意識,同時也很好地鍛煉他們的體質。
我園旁邊還有一條美麗的小河,河邊有許多小石子,我們帶幼兒們去河邊玩“打水漂”游戲。幼兒們拿起一個小石子斜著身子向水里投小石子,小石子擦著水面飄過去。我們還把小石子撿回來玩“跳房子”的游戲,一會兒擲遠,一會兒單腳踢,一會兒夾在兩腿中間,玩得不亦樂乎。
走出園外,就是空曠的田野,我們帶幼兒玩田野游戲。在柔軟的草地上做徒手操,手、膝著地爬行;在縱橫交錯的田埂上練習平衡……讓幼兒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感悟快樂,提高運動技能。
二、一草一木都好玩
(1)樹木器具。我們在一塊木板下面釘上半圓形的木頭,就做成了一塊塊大小不一的平衡板來練平衡;我們還在園內添置了一座三角形攀登架,讓幼兒們在活動中既能提高動作技能,又能培養(yǎng)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
(2)稻草器具。我們用稻草制作草繩、草墊、草球、草網(wǎng)等。如將自己做的草墊當作飛盤,進行投擲活動;豎在地上滾,進行滾盤活動……;將搓成的草繩當繩子跳、當馬鞭甩、作尾巴抓,把草繩間隔不等地橫放在地上進行立定跳、行進跳、單腳跳、并腳跳等。
(3)竹子器具。許多農民家附近有小竹林,我們充分利用這些竹子制作了小器具。如把竹竿截節(jié),裝上繩子做成高蹺;將竹棒通過互相合作拼起來作水溝,可以來回地進行跨跳把竹子剖開,加上小輪子做成小推車,便成了小、托班幼兒喜愛的玩具。
三、一事一物皆好玩
(1)一物一玩。我們自制的可以一物一玩的器具也有很多,如養(yǎng)蠶三腳架、竹高蹺、竹匾、草龍、竹跨欄、木橋等,每一種器具都有它的一種玩法,都能發(fā)展幼兒不同的運動技能。舞草龍主要訓練幼兒的奔跑能力和合作能力;木橋訓練幼兒的平衡能力。最刺激的要數(shù)養(yǎng)蠶三腳架了,這個器具本來是農民養(yǎng)蠶時放竹匾的架子,通過我們稍加改造就變成了攀登架、幼兒們一層一層地往上爬,不僅促進了攀登、平衡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還培養(yǎng)了初步的自我保護能力和機智勇敢的精神。
(2)一物多玩。讓幼兒一物多玩,探索不同的玩法,讓每一種材料的活動價值得到最大的發(fā)揮,使幼兒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我們開發(fā)的體育器具很多都適合大、中、小班幼兒進行活動,對于同一品種選擇不同的難度進行鍛煉,如同一架竹梯,大班主要是學習攀登,而中、小班主要是練習鉆、跳、跨等,這樣班與班之間可以資源共享。
(3)多物一玩。在自制的器具中,不同的器具也能擁有同一種玩法、鍛煉同一種技能。比如木高蹺、齊心協(xié)力板長凳等都是用來訓練幼兒走的基本動作;稻草樹、竹推車、竹跨欄、草龍等都是用來訓練幼兒跑的動作;竹竿、草墊、草繩等都是用來訓練跳的動作。
(4)多物多玩。我們自制的器具不僅能一物多玩,而且都是相通的,形成了一個多物多玩的系列。如將竹子削成條,做成圓形的竹圈,平放能練習跳的動作,豎放能練習爬、鉆的動作,還能拿在手里滾著玩;土布做成的布袋也能讓幼兒在上面練習滾、跳、爬、鉆的動作。諸如此類相通的器具還有很多,我們在開發(fā)時就要考慮清楚,把每樣器具的功能發(fā)揮淋漓盡致。
作為農村的幼兒教師,我們應該盡力去挖掘大自然所賦予的優(yōu)勢,走向自然,充分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為幼兒的發(fā)展提供“養(yǎng)料”, 引導幼兒在自然中探索,在游戲中學習技能,真正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葉蔚青.挖掘鄉(xiāng)土資源,創(chuàng)設農村幼兒園特色區(qū)域活動[J].學前教育研究,2008(11):49-51.
[2]錢慶紅.鄉(xiāng)土資源——農村孩子自主游戲的瑰寶[J].教育科研論壇,2009(1):47-48.
[3]周先駿.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管理途徑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