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倫
摘 要 全面實行新課改之后,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也應隨之做出改變。新課改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存在很多變動,尤其是教學模式與思想,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不再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在乎學生對知識點是否理解。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課堂效率。本文將對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策略進行討論。
關鍵詞 新課改;小學語文;施教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004-01
新課改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小學校園中的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獨生子女的一大特點就是自我意識強烈,合作意識差。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更看重的不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學生的各方面素養(yǎng),如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意識等等,并且要在課堂上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一、改變教育教學理念
教師要及時轉變頭腦中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可以說是一門學科的向導,不同的教學理念將會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課堂,現(xiàn)如今科技發(fā)展迅速,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方式,或者組織辯論賽、詩朗誦等方式,靈活運用到課堂中,改善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但這需要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隨時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這些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教師要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及時更新知識結構,對于新信息也要有所了解,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全面的發(fā)展。
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他們與其他人的交往次數(shù)等,語文素養(yǎng)欠缺的小學生在學習和發(fā)展方面的表現(xiàn)都不佳,會影響他們的日常交往能力。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有意識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書籍的特點就是信息容量大,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認知以及文學的熏陶,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是互相聯(lián)系的,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如舉辦詩朗誦、海報評比等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語文能力,也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
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幫助他們記憶語文知識。所以教師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傳統(tǒng)的教學中知識,認為學生只要考高分就算完成任務,對于學生情感的發(fā)展并不重視,在小學階段的學習,首先需要對所學知識感興趣。所以,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成為了教師首先應該研究的問題,只有學生主動對知識產(chǎn)生興趣,教師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并且教學質量也會提高。
四、搞好語文課堂教學
教育教學的基本上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而語文課堂尤其課程的特殊性,因此,語文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一)教學手段的運用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但他們與其他年齡段的孩子相比好奇心更重一些,由于年齡小,所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比較困難,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手段進行教學。
以前的教學方法單一,通常以口口相傳為主,但隨著科技越來越發(fā)達,教師的教學手段也逐漸變得豐富起來,多媒體技術更是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在一堂課上可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課文《燕子》時,語文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像學生展示燕子的外表,或者通過播放視頻使學生更加清楚的看到燕子在天空飛翔的樣子。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燕子的表象,了解了燕子的特征,更有利于教學的新授環(huán)節(jié)。
(二)教學要聯(lián)系實際
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可能會遇到難以理解的生字、詞語或者是成語故事等,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通過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事情來讓學生理解知識。比如,在學習《梅花魂》一文時,如果教師僅僅講課文、總結中心思想,必定不會產(chǎn)生太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能夠結合當時的實際背景,讓學生了解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所處的時代,那么一定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最后由學生自己對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行總結,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情結,進而引導學生將其升華為自己對國家的熱愛。
(三)注意合作學習方式的實用
由于現(xiàn)如今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心頭肉,通常都比較自私,沒有集體意識與合作意識,習慣性以自我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作為教師,任重而道遠。語文課堂上,教師應隨時利用身邊的資源,靈活教學,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比賽,比如辯論賽,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可以讓他們提高競爭意識,學生通過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加強了交流,培養(yǎng)了感情,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也更加有利于班集體的建設。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營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當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時教師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如果學生的想法有誤,教師還需對其作出正確的引導,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
參考文獻:
[1]黃定光.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析——以學生為主體的視角探析[J].新課程(下),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