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強
【摘 要】小學生由于自身年齡較小,對于外界認知水平不足,生活閱歷存在局限,所以在作文寫作時內(nèi)容過于平淡,缺少亮點,這種現(xiàn)象在小學作文寫作中較為常見。本文主要就小學作為“生活與積累”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思考進行探討,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以求更好地推動小學教育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生活資源 策略方法
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目前的作文教學存在一些不足:一篇作文從指導到習作,從批閱到講評,教師更多地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落實;更多地關注寫作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忽視了學生寫作的過程。因此,學生寫作興趣始終不高,寫作能力難以提高。
新課程背景下的寫作教學,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針對這一改變,我在作文教學上做了些探索,打破只有在作文課上進行作文指導的觀念,改變單純由教師教學生寫的現(xiàn)象,沖破作文只能寫在作文本上的慣例,通過各種途徑激活學生的寫作需求,讓寫作真正成為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因為只有當學生自覺付出辛勤勞動時,才能達到良好的作文教學效果。近兩年來我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和感悟。
一、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學生初學作文,最大的難題是:“沒東西可寫”,教師必須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如預先布置學生去觀察某一特定的景物,或參加某一次活動,或記述熟悉的某一個人,這樣學生就有話可說,容易完成作文。其中,生動幽默的導言或猜謎是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途徑。比如,在要求學生寫一種水果之前,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師徒四人來到火焰山,又熱又渴??墒切欣罾镏挥幸粋€蘋果,怎么分呢?唐僧提議誰把蘋果的特點說得詳細具體,這蘋果就歸誰。(出示一個蘋果)問:“同學們你們想吃這個蘋果嗎?”這樣,學生就會置自己于這個特定的情境,他們的興趣很自然得到激發(fā)。其次在作文命題上,除做到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和具有啟發(fā)性外,還應遵循“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的規(guī)律。如寫同一假日等街景,可分別出《歡樂的人們》、《美麗的街燈》等小題目,讓學生克服“無從寫起”的困難。
有一次,給學生讀過一篇《讀者》文摘上登載的《我的媽媽》,這篇短文一改只寫媽媽“好”的老套子,寫了媽媽生活中的一些“缺點”。文章出自孩子的眼光,寫得十分詼諧有趣。這篇范文使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選材一定要新穎,要寫得生動,有特點。三是多樣。講評形式多樣,可以避免學生因單調(diào)重復產(chǎn)生厭煩情緒,提高學習興趣。注重綜合講評、重點講評、個別講評的差異性,根據(jù)不同階段,不同對象,不同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講評,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弱點和興奮點。
二、引導學生抒寫生活
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的是學生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小學語文課文的編排就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去親近身邊的人,讓他們懷有感恩情懷,懷有奉獻精神,懷有拼搏品質(zhì)……作文教學其實就是這些精神品質(zhì)塑造的延伸。作文即做人,當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滲透了這一理念,那么我們的作文教學無疑就承擔起了雙重角色——“作文和做人”。
在作文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多走進父母的生活,讓他們了解生活中的父母,感受“天下父母心”的內(nèi)涵,讓他們懷有感恩之心。為了讓學生有話可寫,我讓學生觀察早晨起床后父母的行為,并以《睜開眼睛,我看見……》為題,寫下對自己父母的感激之情,結果這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們”都用自己敏銳的眼光寫出了內(nèi)心感受:“當我在睡夢中時,母親就已經(jīng)起床,為我做好了早餐”“冬天我要起床時,母親已經(jīng)把我的衣服烤的熱乎乎了”……這些感受不需要我們?nèi)娂咏o學生,只要稍加引導,學生純潔的心靈就能夠感知。學生的生活空間除了家庭,還有學校、社會、自然,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會有意識的將作文內(nèi)容貼近這些生活范圍,以讓學生抒寫同學情、師生情,從小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他人、珍惜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飛鳥魚蟲。這些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這些情感的流露,都會借助作文的形式表達出來,這無疑是作文教學一種質(zhì)的飛躍。
三、巧妙運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的另一個顯著功效體現(xiàn)在作文的修改中,這同樣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過程中,作文評改通常是老師的任務,學生很少會有機會參與到作文評改過程中來。有了信息技術的使用后這一狀況可以極大地得到改善,作文評改的形式也可以更為多樣。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作文鑒賞能力,這也能夠避免學生對于一些典型問題的再犯。教師可以靈活地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作文評改的過程。
例如,在寫《記一次拔河比賽》作文之后,我讓學生再一次觀看錄像,針對錄像中的精彩鏡頭,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習作,看看有沒有寫出當時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和心理等,通過這種“圖文”對照的教學形式,既培養(yǎng)了學生修改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修改能力,這便是非常典型的對于信息技術的靈活應用。又如,寫了《給老師的一封信》這篇習作后,我根據(jù)學生習作的情況,讓師生共同參與作文評改的討論,并適時作指導。同時,我還把收集到的與本次作文相關的資料提供給學生做評改的參考,讓學生的評估過程能夠有更多理論依據(jù)。這些都讓評改過程更為便利,并且效率更高,這才是信息技術對于作文教學的輔助功效的良好體現(xiàn)。
總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表達生活,讓他們在生活這塊沃土中汲取養(yǎng)料,在教師精妙的點撥中積累經(jīng)驗,在尊重和理解下獲得情感體驗。我們愿意在習作教學這條路上且行且思,不斷積累與反思,讓作文不再使學生望而生畏,讓學生能夠快樂作文!
參考文獻
[1]孫梅娟.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都市家教月刊》,2017 (5);
[2]何海燕.關于小學作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高中生學習:師者》 ,201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