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
【摘要】素質教育的深化改革推動了音樂教學的進步與發(fā)展,新教學理念、新教學方法、新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到音樂課堂教學中。就視唱練耳教學而言,教師更側重于利用實際音樂作品組織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實際音樂作品的有效應用培養(yǎng)學生音樂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音樂能力?;诖耍疚囊砸暢毝w聽覺教學法為研究對象,針對其內(nèi)涵、意義與實踐應用策略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音樂作品;視唱練耳;整體聽覺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整體聽覺教學法
在對“整體聽覺”進行解讀時發(fā)現(xiàn),“整體聽覺”一方面是基于音樂結構研究上的“客觀實際音響形態(tài)”,另一方面是基于思維方式研究上的“主觀聽覺思維觀念”。因此,可將整體聽覺教學法理解為:在以實際音樂作品為載體的視唱練耳教學中,實現(xiàn)音樂要素單項技能訓練與實際音樂作品聽覺分析進行有效融合,通過整體感知實現(xiàn)系統(tǒng)化、規(guī)范性的統(tǒng)一培訓。由于整體聽覺教學模式是以實際音樂作品為載體,進行真實音樂情景設計創(chuàng)設的教學模式。因此,整體聽覺教學法的應用實現(xiàn)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學生可以通過聆聽實際音樂作品感知音樂作品中的音樂要素,體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音樂實踐活動中聽覺技術的有效應用,從而拉近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
二、視唱練耳課中整體聽覺教學法的實踐應用
(一)教學中應用整體聽覺教學法的總體思路
在高級階段的訓練中,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細節(jié)辨識能力。對此,在訓練中要求學生能夠對音樂作品的整體結構進行綜合分析,并在分析中感知音樂作品整體結構中的內(nèi)在音樂要素,如音樂作品旋律、音樂作品主題材料等。在此之后,讓學生帶著理想思考回到作品中,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音樂作品整體的認知與理解。
(二)教學中應用整體聽覺教學法的具體過程
以巴赫的《勃蘭登堡第四協(xié)奏曲》為例,對視聽練耳教學中整體聽覺教學法的應用進行了如下設計:
第一步,進行音樂作品整體形象的感知。通常情況下,在對音樂作品整體形象進行初步感知時(也稱“整體聽辨”)可采用概括要點法與問題分析法進行實踐,其中概括要點法主要是指對作品基本信息進行簡單的概括,如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作家生平簡介、作品整體結構等,用以幫助學生對作品整體面貌具有更為清晰的認知與準確的了解。而問題分析法,則是要求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對音樂作品進行辯聽,如作品中最為突出的音樂表現(xiàn)要素、主題動機、作品使用樂器以及樂器的作用、節(jié)奏與力度變化等,從而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第二步,進行音樂細節(jié)的辨聽。在完成整體聽辨后,對作品中存在的各知識要點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訓練,強化學生對音樂細節(jié)的認知與掌握。例如對《勃蘭登堡第四協(xié)奏曲》第三樂章,中提琴聲部演奏中的主題旋律進行聽辨,教師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制作微課件,通過微課件進行音樂播放,聽寫中提琴聲部的主題與中提琴聲部和小提琴聲部相結合的二聲部,加強學生聽辨能力。
第三步,分析音樂要素與音樂作品整體結構之間存在的關系。在完成作品分解訓練后,需要學生再次回到作品中,認知音樂要素與音樂作品整體結構之間的關系,從而完成視唱練耳整體聽覺教學由作品感知到分析,再到認知與感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利用語言表達的形式對音樂作品整體音響效果進行描述,也可以利用圖表表達的形式對音樂作品中各音樂要素進行分析,包括力度對比、音樂作品的調性布局、聲部橫向線條變化形式等,教師通過發(fā)揮自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指導學生探尋音樂作品中音樂要素存在的作用與意義。與此同時,為強化學生的記憶與理解,教師可采用對比法,即通過適當?shù)馗淖円魳纷髌分刑厥恻c的音樂要素,如節(jié)湊、和聲、音色等進行對比播放,從而讓學生感知音樂作品存在的變化,基于變化感知解作曲家應用要素的意圖,認知音樂要素合理應用的重要性,體會音樂美。
三、結論
總而言之,視唱練耳整體聽覺教學模式以不同的實際音樂作品為載體,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借助多樣化教學手段與措施進行學生音樂基礎知識的傳遞與基礎技能的訓練,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挖掘了學生潛在能力,實現(xiàn)了學生專業(yè)技能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與強化。對此,教師在明確視唱練耳整體聽覺教學模式的本質與重要性后,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進行科學設計,實現(xiàn)視唱練耳“教、學、做”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李鶴.音樂作品貫穿于視唱練耳教學新模式的探究[J].當代音樂,2017(06):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