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晶
【摘要】“新基礎教育”研究的教學設計,首先思考的是本學科對學生發(fā)展的獨特價值,開發(fā)教材內含有的育人資源,而不是將這節(jié)課教學的知識重、難點放在首位?!靶禄A教育”認為學科知識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是很有價值的,它是課堂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性內容。但教學對學生的價值不應僅僅停留在此,更不能把學生和老師當作為了學習和傳授這些知識而存在的。教學應當以學生多元發(fā)展需求為出發(fā)點,只有這樣,學生的精神世界的發(fā)展才能從學科教學中獲得多方面的浸潤,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體驗豐富的學習人生。[1]
【關鍵詞】教學設計;育人資源;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新基礎教育”強調音樂教師應重視音樂學科的育人價值。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同時也是情感的藝術,它通過有組織的樂音來塑造音樂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樂記》說“致樂以治心者也”。它運用音響節(jié)奏和旋律塑造藝術形象,通過音樂藝術形式對人們進行美的感染,作用于人的心靈,對人的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引起人情感共鳴。古人認為,音樂具有“教化”功能。音樂所具有的不僅僅是它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音樂中所含蘊的內容??桌舷壬f:“廣博易良,樂教也。”可見音樂對學生的精神能起到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做為一名從教二十多年的一線教師,在教學中我一直以音樂的審美為核心作為基本教學理念,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讓每一個孩子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和豐富的實踐活動,探索、發(fā)現、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涵養(yǎng)美感,形成審美情操,從而完善了人格發(fā)展。
一、分析教材,在音樂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
兒童歌曲的題材大多是以熱愛祖國、熱愛黨、歌頌愛國領袖、贊美英雄人物,引導孩子們愛生活、愛大自然等為內容,符合小學的美育要求。眾所周知,好的兒童歌曲刻畫的藝術形象比較生動具體,接近兒童心理,很容易引起兒童的情感共鳴,從而受到藝術形象的感染教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培養(yǎng)愛國情懷
如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只怕不抵抗》《盧溝謠》《共產兒童團歌》等,這些歌曲中不僅描繪了兒童團員們不畏強暴,英勇殺敵的戰(zhàn)斗精神,而且還呈現了千年的歷史畫卷,這些富有中華民族深深烙印的載體,折射出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感覺到自己就是一位熱情高漲的抗日小八路,仿佛置身于如火如荼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里,這些慷慨激昂的抗戰(zhàn)歌曲使學生感受到一次革命理想與革命歷史傳統的教育,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
(二)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有著悠久歷史的、最古老的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發(fā)展歷程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音樂文化。它不僅是我國人民的一筆寶貴財富,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國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過程中創(chuàng)作了豐富多彩的反映現實生活的優(yōu)秀作品,如教唱《我的家在日喀則》《彝家娃娃真幸?!贰缎陆莻€好地方》等,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過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唱著這些歌,眼前仿佛出現了各族同胞歌唱家鄉(xiāng)、載歌載舞的情景。從而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把祖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學習。正如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賀綠汀同志曾經說過的那句話:“音樂是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培養(yǎng)人們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p>
(三)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
小學階段是心理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也是養(yǎng)成正確道德觀念的關鍵時期。小學音樂教育正好搭建了這一橋梁。如教唱《勞動最光榮》《粉刷匠》《理發(fā)師》等歌曲,使學生明白靠自己的雙手,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品質;又如教唱《時間像小馬車》《這是什么》《明天會更好》等歌曲,使學生明白“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發(fā)方悔讀書遲”的道理;再如教唱《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甜甜的秘密》《媽媽的心》《游子吟》等歌曲,學生們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富有情感地演唱,并且在演唱的過程中慢慢地體會到師長們對學生的那份無私的關愛及期許,從而撥動孩子內心深處對母愛的心弦,對老師的崇敬之情。
二、充分挖掘教材,在音樂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美的事物往往帶給人們很強的感染力,喚醒人們的情緒,激起情感上的共鳴。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坝捎跇嫵梢魳返奈镔|材料是流動的音響,它是創(chuàng)造性的、非自然性的,是抽象的、非語義性的,是模糊的、非對立性的,是表情的、非確定性的。因此,音樂要通過音樂語言高低抑揚的旋律變化,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安排,以及調式、調性、和聲、復調等變化,塑造獨特的音樂形象?!盵2]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做為一名基層音樂教師,應該仔細認真地剖析教材、分析學情,充分挖掘教材中那些能夠體現音樂美、思想美、現實生活美等方面的作品讓學生進行感受和欣賞。如在欣賞著名的音樂家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那不勒斯舞曲》時,我截取了《天鵝湖》芭蕾舞劇的部分精彩的視頻片段,通過觀賞和聆聽,讓學生感受這部作品的詩情畫意和戲劇力量,感受作品的藝術美:旋律是如此的優(yōu)美,仿佛看見在湖畔采花的公主奧杰塔;而那如泣如訴的管樂嗚咽,又讓人疼惜地走進奧杰塔公主純潔的內心世界;還有那華麗明朗的舞曲,將一位既陽光又充滿活力的齊格費里德王子呈現在大家的視線里。在課堂上,孩子們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感想和所知道的有關這個童話的點點滴滴毫無保留地傾吐而出,課堂氣氛很活躍……一堂課結束時,一部永恒的經典童話故事深入學生心中,就像一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詩篇。從孩子們的眼中我好像聽見他們內心的聲音:好美的故事,好美的音樂,好美的舞蹈,當故事有了音樂,就變得更扣人心弦;音樂有了故事,則變得更耐人尋味??梢?,一部具有欣賞價值的作品是學生獲得審美感受和體驗的關鍵。
“新基礎教育”研究的教學設計始終將“育人”置于教學思維的基點,開發(fā)教材內含的育人資源,運用復雜思維對要素間(教學)關系進行長程、整體、轉化、生成式策劃。[3]這是以審美為核心的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歌曲、樂曲、舞蹈等作品的學習和賞析,理解其中所承載的人類社會文化,從而提高社會個人的文化素質,促進人的素質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育人資源的挖掘和育人價值滲透的重要性是今后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M].福州:海峽教育出版社,2015:177.
[2]曹理,何工.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3).
[3]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M].福州:海峽教育出版社,201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