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樂器是我國幾千年來的音樂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的文藝瑰寶。近幾年,隨著現(xiàn)代音樂的快速發(fā)展及西方樂器的紛紛涌入,導致大部分人對民族樂器學習較少。如果一個國家不重視自己的民族音樂,不把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音樂教學基礎之上,它就會無法挽救地消失在國際文化中。
【關鍵詞】民族樂器;民樂發(fā)展與阻礙;中西對比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一、民族樂器的特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社會的日益進步,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我國的音樂事業(yè)也蓬勃發(fā)展起來。民族樂器是我國獨有的樂器,它代表著我國的音樂文化,在這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要重視民族樂器。我國民族樂器有著非常鮮明的特征。第一,有實用性極強的樂曲。無論是描寫喜氣洋洋春節(jié)情境的《春節(jié)序曲》,還是描繪豐收時節(jié)的《揚鞭催馬運糧忙》,或是結婚時用的《新喜結良緣》。這些樂器作品帶來的氣氛是西洋樂無法代替的。第二,有寫實性極強的樂曲。大自然中有著各種美妙的聲音,無論是描寫鳥叫的嗩吶樂曲《百鳥朝鳳》,還是表達美好風景的古箏樂曲《高山流水》,或是模仿馬兒奔跑嘶鳴的二胡樂曲《賽馬》,無一不表露出我國民族樂器獨有的音色。第三,有寫意性極強的樂曲。如《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樂曲可以讓人借景生情,情景交融。
二、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的對比
阮是世界上最早有品的樂器。世界上所有弦樂器的品都來自于阮的品,這恰恰也證明了民樂的博大精深,影響著后世一批又一批弦樂器的發(fā)展。盡管有如此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做鋪墊,我國傳統(tǒng)民樂的發(fā)展形勢仍不容樂觀。在樂團演奏時,往往是演奏者多,而聽眾少;在專業(yè)院校中,冷門的樂器會出現(xiàn)招不到老師的現(xiàn)象;在選擇樂器上,學生往往會選擇學習西洋樂;論師資力量,民樂在國內能找到世界頂尖的老師;論經濟,民樂學費要比西洋樂收費低、樂器價格比西洋樂便宜,可仍有大把的人愿意學習西洋樂。人們對民樂偏見多,認為民樂很老土,而學習民樂的人中,多數(shù)人的目的是因為它學成快,能加學分。馮滿天老師說的一句話讓我深有感觸:“我們民樂人啊,有委屈!”
三、民族音樂發(fā)展受到的阻礙與原因
(一)阻礙
在綜合類大學音樂系學生大一時,學校開設的必修課程通常為鋼琴和美聲,民樂根本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電視開播的“中國器樂大賽”變成了參賽者炫技的平臺,只有炫技才能得獎,從而使音樂失去了本身的表現(xiàn)力與情感,失真的音樂,流傳度極低,這從一定意義上也阻礙了民樂的發(fā)展。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開設了《國樂飄香》等電視音樂專欄,但因收視率偏低,生存堪憂,直至停播,這讓人痛心疾首。
(二)原因
民族音樂發(fā)展受到阻礙的原因可從兩個方面論述:第一,教學方式采用西洋教學。在音樂學習中,樂理通常會成為我們與音樂接軌的第一步。但是,我們從學習樂理開始,接觸到的就是西洋的教學方式,所以,在后來學習民族樂器以及中國傳統(tǒng)樂學理論的時候,學生的審美無法一下轉變,覺得民族音樂難以接受。第二,時代久遠導致人們觀點的偏差。民樂是隨著我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流傳下來,每一件樂器都有一段歷史,但也正是由于它們的年代久遠,才導致很多人認為民樂跟不上時代,甚至有人認為只有村里的婚喪嫁娶中才能用得到民樂?,F(xiàn)在社會發(fā)展太快,時代更新了一次又一次,新鮮事物層出不窮,但是,無論是戲曲還是民樂,這都是我們的國樂,在老一輩眼中,它們一直是我們的財富,是我們的瑰寶。
四、在發(fā)展過程中遺失的民族樂器
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辟,聯(lián)結了東方文明古國與西方文明世界的文化,通過絲綢之路,我國大量的民族樂器走出國門,成為中國樂器的代表;也有大批樂器傳入中國,隨之在中國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日本正倉院至今保存著公元752年(唐天寶11年)使用過的18種(75件)樂器。數(shù)量之多可見我國古代人民對民族樂器的喜愛與樂器的繁榮發(fā)展。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樂器在慢慢消失。
現(xiàn)在一提到尺八,大家會不假思索的說這是一件日本樂器的代表??墒獠恢?,尺八真正的生源地在中國。我國的民族樂器因為口傳心授或者不受重視等原因,在隨著絲綢之路流傳出去之后,反而成為他國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樂器。日本音樂工作者岸邊成雄先生在自己的書中寫到:“正倉院至今保存下來75件之多,這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這些樂器幾乎都是在唐代從中國傳到日本來的。中國自己并沒有這種大規(guī)模的收藏?!蹦敲矗@不也是我國民樂的一種悲哀嗎?
南北朝時,曲項琵琶隨著絲綢之路由西域傳入中國,在中國頗為盛行,而后在唐朝時期又隨著絲綢之路傳到日本,但是,精美的五弦琵琶最終沒有在中國留下,與它的75件伙伴一起存留在正倉院中。
五、民族音樂與教學的轉變
學校音樂教育應以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為基礎,學校應充分發(fā)揮其口頭保護作用。高校設置音樂專業(yè),本身就是對音樂文化的重視,在校園內開展民族音樂活動,最大限度地對社會傳統(tǒng)文化保留和繼承。高校承擔著傳遞和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和擔當。因此,高校要把音樂教育資源擺在重要的位置上,地方高校更應肩負起弘揚民族音樂的使命,將民族音樂融入音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對本土音樂的興趣,了解本土音樂的精髓和靈魂,更好地保護及發(fā)展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使之能更久遠地流傳。
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國家領導人也總在強調民族重要性,隨之,民族音樂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出現(xiàn)了高雅藝術進課堂,如我國有名的黃梅戲劇團到各個學校進行演出,從而使得更多學生接觸我們的音樂藝術。
2000年左右,小學生音樂課堂學習的是口風琴,2015年,部分省份的小學生在音樂課中學習葫蘆絲,初中生音樂課學習竹笛,教育中的種種轉變證明我國開始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G20峰會時,開場的音樂為我國琵琶古曲《春江花月夜》,在各國齊聚的時刻,我國的民族音樂悠揚回蕩在西湖會議中心,濃郁的中國特色,這是中國面向世界的時候,民族特有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能展現(xiàn)的事物,這是中國獨有的音色,這是中國之聲,應該被全世界聽到。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注定有一天,民族音樂會列名為世界音樂,現(xiàn)在的民樂正在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民樂正在慢慢與世界接軌,如女子十二樂坊的出現(xiàn),這是民樂與流行音樂碰撞迸發(fā)的新火花;民樂開始運用到流行歌曲中,如《悟空》《卷珠簾》等都為民樂伴奏演唱。各式各樣的演出,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逐漸對民樂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六、結語
我們對一個文化事物的了解,不能完完全全取決于自己喜歡不喜歡,一種物品隨著五千年文化一起流傳下來,必定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我們不能使其放任自由地發(fā)展,一定要結合當今發(fā)展狀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使得民族樂器走出國門,讓這獨具風格的音色代表著中國,在世界范圍中開辟屬于自己輝煌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范紅玲.中國民樂發(fā)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選擇[J].四川戲劇,2009.
[2]黃永勤.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契合:新民樂在大眾文化中的發(fā)展路徑[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
[3]張歡、周菁葆.絲綢之路音樂中的弓弦樂器[J].中國音樂(季刊),2015.
作者簡介:萬蕾琪(1994—),女,漢族,山西榆次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xiàn)就讀于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