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華
【摘要】聲樂藝術是一門高雅藝術,其講究唱演結合,演唱與表演之間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聲樂藝術表演不僅要通過精湛的聲樂技巧表達歌曲的內涵、情感,還要通過合理、恰當?shù)闹w語言表達出歌曲的情緒,塑造豐富的形象。肢體語言是通過面部表情、手勢、身體等其他部位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其屬于一種無聲語言,在實際表演中,肢體語言是聲樂表演的具象化媒介。文章主要對聲樂表演中肢體語言的功能及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聲樂表演;肢體語言;功能;應用
【中圖分類號】J613 【文獻標識碼】A
肢體語言自古以來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方式,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聲樂表演講求聲情并茂,即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其中的“外”主要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出來,由此可見肢體語言是聲樂表演的重要內容。
一、聲樂演唱中肢體語言的功能
具體而言,在聲樂演唱中肢體語言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增強演唱感染力。從某種程度上講,歌唱是聲樂演員對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是一種帶有旋律的語言,而歌唱者所表達的是詞曲作者融入于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歌唱是情感與情緒的表達。運用肢體語言可以對不同風格的音樂進行詮釋,比如不同的節(jié)奏配合相應的身體動作,可為聽眾帶來聽覺、視覺的雙重感受,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內涵。其次,是聽眾與演唱者情感溝通的橋梁。歌唱的目的就是歌唱者用獨具特色的聲音及動作向聽眾傳達自己對歌曲的情感解讀,在這個過程中引起聽眾的注意,打動聽眾的情感,引起雙方的情感共鳴。歌唱表演中肢體動作是最能直觀體現(xiàn)表演者特色的語言。無論是見微知著的眼神,還是情到深處的手勢,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參與將歌曲所表達的意境立體地展現(xiàn)在聽眾面前,使其感受到美的熏陶,沉浸在歌曲營造的美好意境中。最后,有助于歌唱者個人形象的塑造。在歌唱表演中,即使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演唱者表演給人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演唱者必須獨具特色,在普通表演者中突出自己的風格,才能樹立獨一無二的舞臺形象,向聽眾展示自己獨具魅力的表演風格。其實,在聲樂表演中演唱者的個人魅力是引起聽眾共鳴的重要因素,而豐富又獨具特色的肢體語言恰恰是表演者個人魅力的直觀體現(xiàn)。
二、聲樂表演中應用肢體語言的原則
(一)體現(xiàn)出時代主流的特征
現(xiàn)代聲樂表演設計風格多種多樣,無論哪種風格必須與觀眾的普遍審美需求相近,肢體語言同樣如此。肢體語言表演不能流于俗套,沒有創(chuàng)新。比如,樣板戲的標準動作在特定的年代可以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但在現(xiàn)代表演中難免會讓人感到一種夸張的尷尬。優(yōu)秀的聲樂演唱者其肢體語言必須飽含時代韻律,美觀大方,自然得體,體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精神,使聽眾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實現(xiàn)與歌唱表演者的情感共鳴。
(二)體現(xiàn)出歌曲作品的內涵
首先,表演者要對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分析,包括歌曲的創(chuàng)作年代、歷史背景,進一步分析歌曲是否獨具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在分析歌曲背景的基礎上分析歌曲的演繹方法。比如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演唱《小河淌水》時悠揚婉轉,纏綿悱惻;《龍船調》雖然抒情性強,但被歌唱家演繹得俏皮活潑,《大地飛歌》則歡欣鼓舞,暢快淋漓等。在實際表演中,演唱者要提前設計好肢體語言,在表演中做到思路清晰,表演過程中再在此基礎上根據情感所到之處臨時發(fā)揮。演唱者要思考每一個樂句的調式調性,在歌曲的某一處恰如其分的輔以肢體語言,將樂句中的情感細致而又充分地表達出來。
(三)不同歌曲類別應用不同的肢體語言
聲樂演唱是對聲樂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聲樂作品的傳唱、情感的抒發(fā)無一不是通過演唱表達出來的,演唱者“感作者心中所感,唱作者心中所唱”。因此,歌唱表演要在不改變作品原有思想、情感的基礎上設計肢體動作,以更好地詮釋歌曲。民族歌曲本身風格多樣,要通過演唱讓聽眾感受到多樣化的地域風情,這個過程中除了要有細膩、豐富的演唱情緒外,還要配合肢體語言傳達情感。談及不同歌曲類型,就必提到軍旅歌曲這一特殊形式,軍旅歌曲通??犊ぐ?,表現(xiàn)軍人為國奉獻的大無畏精神;當然也有《軍港之夜》這類柔情似水的歌曲。無論哪種形式,表演軍旅歌曲必須體現(xiàn)出軍人的英姿、風范,不宜運用過多的肢體語言,以保持作品的莊重感。
三、聲樂演唱中肢體語言的合理應用
聲樂演唱中常用的肢體語言包括身勢語言、面部表情、眼神溝通等,此處筆者還提出一種無形的肢體語言,即表演者的“精、氣、神”。下文進行詳細探討。
(一)身勢語言
其實,身勢語言從某種程度上講是表演者的儀表儀態(tài),聲樂演唱過程中,無論是坐著還是站著,都要做到“站如松、坐如鐘”,表演時抬頭挺胸,并且善于運用各種身勢語言配合演唱技巧。比如夸張挺腰可以起到用腰支持聲音的作用,嘆息時身體放松的姿勢可將氣息一沉到底,挺胸直背身體挺拔,則有助于演唱熱情奔放的歌曲等。此外,在聲樂訓練中還可借助手勢來解決聲音問題。比如,高音時可伸開雙手,音高增加手逐漸升高,高音發(fā)揮更好。例如,在演唱《送給媽媽的茉莉花》時,曲中有“無論我走到海角天涯,永遠也忘不了你唱的那支茉莉花”一句,此時可以將手由胸前延伸至遠方,想象媽媽就在指尖所指之處,自己將茉莉花送給媽媽,演唱者利用手勢將歌曲演繹得飽含深情。再比如,《巴顏喀拉》節(jié)奏歡快,演唱時容易出現(xiàn)肢體僵硬、無法較好地把握節(jié)奏的現(xiàn)象。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對著鏡子練習四肢,盡量用舞蹈動作配合歌曲節(jié)奏,實現(xiàn)聲音與情緒的完美統(tǒng)一。
(二)面部表情的合理應用
在聲樂表演的所有肢體語言中,演唱者的面部表情是直接傳達情感的重要體現(xiàn),演唱者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都有可能對整個曲目的表達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演唱時要注意面部表情的合理控制,突出面部表情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以便于更好地調節(jié)氣氛。表演過程中,表演者或微笑、或痛苦、或沮喪的表情會帶動著觀眾的情緒起伏,影響其聽覺神經,使其產生或悲傷、或欣喜等情緒。因此,對于一個專業(yè)的聲樂演員而言,合理控制面部表情至關重要。其實,舞臺表演的面部表情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即演唱者正確理解、把握作品的情感內涵及思想精神,慢慢內化、吸收后再結合自身的表達能力,通過自然流露的面部表情體現(xiàn)出來,由此可見,面部表情所承擔的是自由而外的舞臺表現(xiàn)過程,會對聲樂表演起到積極的輔助性表達作用。比如,在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作品時,需要表達積極熱情、歡欣鼓舞的情緒,因此演唱時的面部表情就要充滿激情、開心快樂;而在演唱《孟姜女》時,則要愁容滿面、哀婉悲戚,為了渲染氣氛,在唱至高潮處“哭倒長城八百里,只見白骨漫青山”時,甚至可以流露哭天喊地的悲痛之感。
(三)眼神的溝通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所有面部表情中,眼神是表達情緒的核心,而且眼睛所表達的情感更為真實。聲樂表演中眼神要與其他肢體語言保持高度一致,即“手到眼到、眼隨手轉”,眼波流轉之間即是演唱者真情實感的表達,如果故意為了“表達”而表達,聽眾會從演唱者的眼神中辨識出來。比如,在演唱《望月》時,為了體現(xiàn)出歌曲的思念之情,眼神飄渺而遙遠,流露出思念之情;而演唱《牧羊姑娘》時,出于對牧羊姑娘的憐憫之情,可透過眼神傳達出淡淡的憂傷,使人產生悲天憫人之感;再比如《茉莉花》,其包含了濃厚的中國文化,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傳唱度均非常高,其旋律委婉、情感細膩,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小調。演唱時除了要加入幸福、甜蜜的元素,可通過眼神的閃爍來表達民族的自豪之感。
(四)特殊的肢體語言——歌者的“精”“氣”“神”
從某種程度上講,演唱者的“精”“氣”“神”是其所有肢體語言及內在氣質的總和,其不僅包括演唱者形體動作表演的塑造,還包括其面部表情的刻畫等,進一步挖掘演唱作品的內涵。演唱過程中,歌者要形神兼?zhèn)?。其中所謂的“精”是指演唱者精神氣質,精神飽滿的演唱不僅可以表達藝術作品的情感,還可以提升表演者的舞臺魅力;所謂“氣”是指歌唱者的氣場,包括上舞臺時的臺步、身段等,通過開場白、開場表演等向聽眾傳達歌曲的情感及藝術內涵;而“神”主要來自于演唱者的眉目傳情,是整個面部表情的綜合、協(xié)調。比如,著名歌唱家閻維文,其給人的印象是正直、溫和、嚴謹,其表演的曲目多為軍旅歌曲,故肢體語言更向當代軍人的氣質特征貼近,表演時精神抖擻、鏗鏘有力,與人們對軍人的理解十分貼近。其在演唱時并沒有過多的肢體語言,更多的是通過堅定的眼神、簡單的手勢變化表達情感,但聽眾仍然可以從其挺拔的軍姿、堅毅的面部表情中感受到軍人的形象及氣質,充分表達出軍人的情懷及英勇無畏的精神。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觀眾在聲樂表演中對視覺感受的需求,聲樂表演中肢體語言的輔助作用日益凸顯。肢體語言如果運用得好,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提高歌曲的表現(xiàn)力及藝術感染力。因此,在實際表演中,演唱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肢體表達能力,達到演唱技巧和肢體語言的完美融合,使聲樂作品的表現(xiàn)更加情真意切。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觀察能力和積累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來源于生活的肢體語言的收集、整理,再經過二度創(chuàng)作,使之成為更加實用的、帶有美感的肢體語言,將其運用到聲樂實踐中去。而演唱者在一次次的嘗試中也會感受到聲樂藝術的強大魅力,繼續(xù)投身到聲樂藝術的傳播發(fā)展中去。
參考文獻
[1]方婷婷.表演藝術的肢體語言再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
[2]黃孫文.教師肢體語言研究與教學上的應用[J].科技向導,2011(14).
[3]肖英.中國古典戲劇肢體語言表演基礎教學[M].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4]金鐵霖,鄒愛舒.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5]徐小懿.聲樂演唱與教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6]靳曉莉.聲樂藝術概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7]趙淑云.走近音樂———歌唱藝術與實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