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國偉
摘 要:目前,中國成為營地教育發(fā)展最快的國家,營地教育以體驗式教育為基礎,通過有目的的直接體驗與引導反思,促進學生增進知識、發(fā)展技能與厘清價值觀,是對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積極回應。同時,研學旅行也在全國各地熱火朝天起來,以社會實踐、活動育人、激發(fā)興趣、啟發(fā)思維為目標,由教育部門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二者都是銜接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的創(chuàng)新形式,在對青少年素質培養(yǎng)的目標和愿景上基本是一致的。研學旅行是營地教育的一種,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營地教育方式。
關鍵詞:營地教育 研學旅行 學校教育 體驗式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c)-0239-02
營地教育在歐美國家經過15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在一些國家,已經被正式納入常規(guī)教育體系。1998年美國營地協(xié)會定義營地教育“一種在戶外以團隊生活為形式,并能夠達到創(chuàng)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xù)體驗。通過領導力培訓以及自然環(huán)境的熏陶幫助每一位營員達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靈方面的成長”。營地教育最大的特點是體驗式學習,通過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營地活動,讓青少年“有目的的玩”和“深度探索自己”。
與營地教育的發(fā)展相比,研學旅行屬于新事物。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部委聯(lián)合推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推動我國素質教育改革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研學旅行指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研學旅行中的“研學”指研究性學習“旅行”指旅行體驗,研學旅行是一種體驗性的課程,執(zhí)行實施起來比學校學科課程困難,學校面臨著多重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面對這些挑戰(zhàn),將營地教育和研學旅行的理念、師資、課程研發(fā)、安全監(jiān)控等體系深度結合,建立高質量的第三方平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營地教育,開辟全面素質教育的新篇章。
1 研學旅行需與營地教育相結合的背景分析
營地教育具有情境性、社會性、綜合性、開放性、自主性和體驗性等特點。
營地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在于營地教育讓學生走進大自然,釋放壓力;營地教育讓孩子動手動腦,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和意志力;營地教育可以通過集體生活和團隊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領導力;營地教育的自然考察活動,有利于學生學會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辨別生命形態(tài),認識生命的豐富性和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讓孩子敬畏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物種,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關愛自然;營地教育讓孩子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社會、了解社會,了解他人,促進其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密切關系,使孩子學會理解,學會感恩,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和責任感;是在營地教育過程中,戶外美麗的風景、神奇的自然現(xiàn)象會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培養(yǎng)其觀察和探究的能力;營地教育尊重孩子的興趣,為每個孩子提供參與和展示的機會,有利于發(fā)展孩子良好的個性,培養(yǎng)其自信心和獨立品格。
《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關于研學旅行有三大基本原則:
(1)教育性原則:研學旅行要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系統(tǒng)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
(2)實踐性原則:研學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現(xiàn)地域特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環(huán)境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參與體驗。
(3)安全性原則:研學旅行要堅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機制,明確安全保障責任,落實安全保障措施,確保學生安全。公益性原則:研學旅行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chuàng)收,對貧困家庭學生要減免費用。
《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開展研學旅行的價值和意義:
(1)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
(2)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
(3)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從小培養(yǎng)學生文明旅游意識,養(yǎng)成文明旅游行為習慣。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著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從營地教育和研學旅行的價值、意義和獨特的特點可以看出,兩者有眾多契合點,都是以學生為中心,都是體驗式和實踐式的教學方式,都是以推動我國青少年素質教育為己任,都將成為我國素質教育剛需的補充。
2 研學旅行與營地教育相結合的需求分析
2014年4月19日,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在第十二屆全國基礎教育學校論壇上發(fā)表了題為《我國基礎教育新形勢與蒲公英行動計劃》的主題演講。在會上,王司長針對研學旅行的特點提出了“兩不算,兩才算”,特點一,校外報的一些興趣班不符合研學旅行的范疇。特點二,有意組織,就是有目的、有意識的,作用于學生身心變化的教育活動,如果周末三三兩兩出去轉一圈,那不叫研學旅行。特點三,集體活動,以年級、班級或學校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共同體驗、觀察反思、歸納總結,將所學的東西加以應用這才是研學旅行。特點四,親身體驗。學生必須要有體驗,要有動手、動腦、動口、表達的機會,在一定情況下,應該有對抗演練,逃生演練,應該有出點力,流點汗,乃至經風雨、見世面。
研學旅行的課程特點是持續(xù)時間長,一般為半天、一天、兩天、三天或者一周;安全要求高;組織難度大,涉及到學生的衣食住行和學習等方方面面,比室內課程或校內活動課程組織難度大得多。
由于研學活動的主辦方是學校,而學校側重于研學,而不善于對旅行的策劃,容易導致“隧道視野”效應,而使得研學旅行之路越走越窄。
研學旅行在實施過程中會面臨很多新問題、新挑戰(zhàn),面對這些挑戰(zhàn),將營地教育和研學旅行的理念、師資、課程研發(fā)、安全監(jiān)控等體系深度結合,建立高質量的第三方平臺,全面推進營地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營地教育。
3 營地教育與研學旅行相結合的案例分析
在荊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發(fā)起舉辦的2017年研學旅行暨夏令營工作研討會上校長李小平匯報了實踐基地建設“三個實踐活動平臺”的發(fā)展戰(zhàn)略,即建設高標準的中小學實踐活動基地平臺,建設常態(tài)化的中小學實踐活動學校平臺,建設廣闊的中小學實踐活動社會平臺。提出了以實踐基地為中心,整合各類資源,綜合開發(fā)課程,引入第三方平臺,全力推進研學旅行和夏令營的“基地+”模式。會議認為,實踐基地特別是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要充分發(fā)揮國家資金投入的最大效益,主動承擔研學旅行和夏令營是使命所在,責無旁貸。近幾年來,各個層次各種性質的實踐基地在師資、課程、硬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發(fā)展都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承擔研學旅行和夏令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研學旅行和夏令營以實踐基地為大本營,能夠極大地豐富課程內容和活動形式,而最大的好處還在于實踐基地能為參加研學旅行和夏令營的中小學生提供廉價但優(yōu)質的食宿服務。建立第三方合作平臺,與信譽好、有資質、有保障的營地教育機構簽訂協(xié)議書,營地教育機構作為主辦方來組織研學旅行活動,而實踐基地、青少年宮以及文化旅游部門只是作為研學旅行或夏令營的承辦方負責活動的具體實施。這種“委托開展”的形式,規(guī)避了活動的收費風險和安全責任,有利于研學旅行和夏令營的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4 營地教育與研學旅行相結合發(fā)展的建議
學校要與營地教育機構共同在充分研究國家政策、利用國家政策、考慮當地特色、文化資源和學生年齡特點、安全保障的基礎上,應有針對性的開發(fā)、整合多類活動課程,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有自主選擇,讓學生在體驗中收獲、感悟,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學校要與營地教育機構密切配合,在組織研學旅行活動中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為更好地開展研學旅行提供必要保障,安全、科學的推進研學旅行標準化建設。
學校要與營地教育機構合作,加強教師和營地指導員的交流學習與培訓,建立研學旅行復合型師資隊伍,同時,成立科研小組,提高課程開發(fā)能力,共同優(yōu)化研學旅行課程。
對于研學旅行和營地教育相結合的大趨勢,需進一步研究其高度、廣度、深度。因此,我們需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不斷總結經驗、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理念與方式,結合我國實際,以學生年齡階段特點與需求、研究性學習、當地特色與文化、安全保障等因素為前提,深入研究實踐,促進我國研學旅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的營地教育,使之成為我國推動全面素質教育的新動力。
參考文獻
[1] 彭詩韻,王燕京.劉勝海:致力推進中國特色營地教育發(fā)展[EB/OL].中國教育新聞網,2016-05-17.
[2] 吳濤.紅色研學旅行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2):32-34.
[3] 楊春良.中國營地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及實施要求——中美營地課程的比較與反思(上)[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7(7):116-117.
[4] 朱洪秋.“三階段四環(huán)節(jié)”研學旅行課程模型[J].中國德育,2017(12):60-61.
[5] 毛展煜.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標準化建設與探索[J].師道,2017(6):77-78.
[6] 壟上思耕,開啟研學旅行和夏令營組織的新模式[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f6e510102wz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