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語言類型學的有關(guān)理論和研究方法應用到二語習得研究,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的潮流。當代語言類型學在跨語言事實的基礎(chǔ)上概括不同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歸納二者的普遍特征。類型學中的標記性、蘊含共性等理論對二語習得研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為描述和解釋二語習得過程中的各種現(xiàn)象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guān)鍵詞】語言類型學 二語習得 標記性 蘊含共性
【基金項目】2017年度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青年科研基金,“語言類型學視野下的英語學習者中介語主題突出的實證研究”(2017072005)。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05-01
一、引言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語言學家Greenberg開創(chuàng)了一個嶄新的語言學研究領(lǐng)域——語言類型學,旨在研究世界語言的共性與差異。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該領(lǐng)域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且越來越深地影響到了語言學的其他分支。語言類型學中的蘊含共性、標記性、語法層級等理論在預測和解釋二語習得順序、習得難點、語言遷移等方面有突出貢獻。本文討論了語言類型學理論和二語習得研究之間的聯(lián)系,并指出基于語言類型學有關(guān)理論對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意義及對二語教學啟示。
二、語言類型學理論
標記性(markedness)是類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語言中那些比較特殊、復雜,因而使用較低的語言項目便是有標記的;而另外一些比較基本的、簡單的、常見的語言結(jié)構(gòu)則是無標記的。比如,名詞的單數(shù)相對于復數(shù)就是無標記的、動詞的一般現(xiàn)在時相對于過去時就是無標記的、主動態(tài)相對于被動態(tài)就是無標記的。在類型學中有無標記不是絕對的,而是個程度問題。
世界語言之間存在共性,也存在差異或變異,各語言之間的差異不是隨機的,而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蘊含共性就是在跨語言對比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的語言變異受到的共同限制,既是對變異范圍的限制,用公式表示就是p→q。當一種語言中存在一種現(xiàn)象p,則一定會存在現(xiàn)象q,既語言中p的出現(xiàn)蘊含q。比如,如果一種語言的代詞賓語位于動詞之后,則該語言的名詞性賓語也傾向位于動詞之后(Greenberg,1963)。
語法層級和蘊含共性的差別不大,都是對語言變異范圍的限制。語言層級主要涉及的是對同一語法項目內(nèi)的多個成分之間的蘊含關(guān)系,及這些成分之間相對的標記性。比如名詞短語可及性層級,主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旁語>屬格>比較賓語,序列越向右標記度就越高。
實際上,語法層級由一系列的蘊含共性構(gòu)成,且無論是蘊含共性還是語法層級,不同語言現(xiàn)象間或者是同一語法項目的各個項目間的關(guān)系就是相對標記性的關(guān)系。當A的出現(xiàn)蘊含B的出現(xiàn)意味著A的標記度高于B。
三、基于語言類型學的二語習得研究
(一)預測二語習得中的學習順序和學習難點
通常,學習者首先習得標記度低的語言項目。而標記度高的語言項目因為相對難學,較晚被學習者掌握。標記度越高學習難度越大,學習者總是先習得無標記的語言項目。比如,學習者在語言學習的初期經(jīng)常忘記在復數(shù)名詞之后加上“s”結(jié)尾,或者是產(chǎn)出假被動態(tài)的句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標記性不是影響的唯一原因。語言輸入的強度和頻率也會造成一定影響。如果語言輸入中標記度高的語言項目的輸入強度大于標記度低的語言項目,那么學習者會更早得習得標記度高的項目。
標記理論對外語教學的設(shè)計、內(nèi)容安排提供了參考依據(jù)。一方面不能超前安排教學內(nèi)容,一旦超出學習者的理解范圍,會降低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于標記性高的語言項目要加大語言輸入的頻率和強度,保證學習者能夠充分理解和掌握。
(二)語言遷移
遷移是指目的語和其他任何已經(jīng)習得的語言(如母語)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Odlin,1989)。Li和Thompson(1976)主張以句子結(jié)構(gòu)中是主題突出還是主語突出語法關(guān)系對人類語言進行分類。按照這種分類標準,漢語是主題突出語言,英語是話題突出語言。這一模式對語言遷移方面的研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有觀點認為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個主題突出的階段,主題突出的產(chǎn)生與母語語言類型無關(guān)。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二語學習者中介語主題突出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是受到母語的影響。這些觀點引發(fā)了不少后續(xù)實證研究。
(三)中介語的類型學意義
二語習得通過中介語解釋學習者二語能力的發(fā)展。中介語是學習者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介于母語和目標語的特殊的過渡性語言系統(tǒng)(Selinker,1972),并隨著二語語言水平的提高逐漸向目標語靠攏?,F(xiàn)代語言學旨在研究世界語言的共性和變異,在特殊語言輸入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一些新的語言,如中介語,都應該歸入類型學的研究范圍。Greenberg認為中介語在解釋語言能力的研究中與母語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四、結(jié)論
語言類型學在跨語言研究的基礎(chǔ)上概括出人類語言的共性與差異,逼近語言的本質(zhì),試圖回答“語言何以如此”的問題。二語習得借助其他有關(guān)學科的研究成果來解釋二語學習過程中的現(xiàn)象和問題。語言類型學和二語習得相輔相成,前者為后者提供理論支持和新的研究視角。類型學中的蘊含共性、標記性等理論對于預測和解釋學習中的難點、學習順序具有重要意義。
語言類型學與二語習得的互動才剛剛開始,因此不能過分夸大語言類型學的作用。一是類型學的有關(guān)理論還需要在二語習得研究驗證。二是二語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涉及多個方面,語言類型學只能解決部分問題,更多的問題需要與其他語言學理論,如對比分析、語言遷移、語言輸入等,共同合作,共同解決。
參考文獻:
[1]Greenberg, J. 1963.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 [A]. In J. Greenberg (ed.). Universals of Language. London: MIT Press, 73-113.
[2]Li, C. & Thompson, S. A. 1976.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opology of Language [A]. In C.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457-489.
[3]Odlin. T. 1989. 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 209-231.
作者簡介:
王鄭平(1986-),女,河南鄭州人,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