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盤山
【摘要】立體幾何的教學與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開發(fā)相輔相成,本文結合教者在《空間幾何體》教學中的想法,總結為一體多“變”的教學策略,用幾個教學情境加以說明,以期拋磚引玉,探索立體幾何的入門教育。
【關鍵詞】立體幾何 一體多“變” 空間想象
【中圖分類號】G633.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160-02
空間想象能力是三大數學能力之一,高中階段主要通過立體幾何的教學來實現,尤其是人教A版必修二“空間幾何體”的教學應給予高度重視。通過一體多“畫” 、一體多“置”、 一體多“展”、 一體多“截”等一體多“變”的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畫出幾何體、觀察幾何體、展開幾何體、截取幾何體,進而培養(yǎng)學生視圖、畫圖、截圖中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空間想象能力。
一、通過一體多“畫”, 培養(yǎng)空間想象。
學習簡單幾何體,認識其結構特征的教學中,畫出柱、錐、臺、球的示意圖是將學生引入空間的第一步。
教師:畫出棱柱的示意圖。
學生:動手作圖。
教師:深入小組巡視。
盡管有初中視圖畫圖的基礎,但成圖過程還是千差萬別。有從上到下畫的,有從左到右畫的,有從前到后畫的,有先底面后側棱,有先側棱后底面,有先虛線后實線等等。
教師:選擇學生上黑板示范。
學生:觀察畫圖過程,比較成圖立體感。
同一幾何體在不同的學生頭腦中有不同的感知,學生的立體感覺是有差別的,圖形語言往往出現心手不一的情況,畫圖能力是建立在學生的空間想象之上的畫圖技巧、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的綜合運用。在學習直觀圖的畫法之前,應鼓勵學生想自己看到的,畫自己想到的,將成圖與同學比較,與實物對照,激發(fā)學生空間想象的熱情,培養(yǎng)視圖畫圖的能力。
二、通過一體多“置”, 培養(yǎng)空間想象。
制作幾何體模型是立體幾何教學的有效做法,提醒學生,注意不斷變換擺放的位置來欣賞自己的模型。做足課前的視圖準備,教學中運用一體多“置”的策略。教學效果明顯。
教師:畫圓臺的三視圖。
學生:分組完成。
教師:倒置圓臺的三視圖。
學生:分組完成。
教師:上底半徑不斷變小時,兩個位置的三視圖如何變化。
學生:觀察比較想象。
最后學生回到圓錐在兩個位置下的三視圖,學生發(fā)現小實圓變成了點,小虛圓消失了。這一情境激發(fā)了學生一體多“置”的興趣。接下來展示準備好的三棱柱模型,選定一個觀察角度要求學生畫出三視圖,小組交流確認后,將三棱柱變換位置,讓學生在新的視角下畫三視圖,這樣不斷變換視角,加深了對三視圖的理解,學生的視圖能力,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
三、通過一體多“展”, 培養(yǎng)空間想象。
在學習表面積和體積公式時,展開幾何體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到得到圓錐側面積公式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師: 圓錐的側面展開有可能是圓嗎?
這一問給平淡的公式推導課帶來了新意。
學生:不可能。
學生爭先恐后表達理由,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被激活。
再問:側面由正三角形圍成的棱錐底面最多是幾邊形?
回答:五個。
雖然是同一類問題,但思維在平面與空間之間切換,問題鏈牽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
教師:將你手中的正方體展開, 然后小組內比較。
對于展開幾何體學生不以為然,比較的結果學生始料未及,擺在他們面前的展開圖形幾乎各不一樣,幾分鐘的課堂等待后,再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選定一個面為底還原成正方體。
從學生完成之后的表情可以察覺,一體多“展”對他們思維的震撼,課后留給學生思考題:探究柱、錐側面繞行的最短距離問題,并寫出研究報告。
四、通過一體多“截”, 培養(yǎng)空間想象。
學習簡單組合體后,為突破“截取”“挖去”,課前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用蘋果削出長方體,不斷截取,觀察截面和得到的新幾何體,讓學生積累生活經驗。課堂教學中示范幾何體的直觀圖,反復截取,觀察并聯(lián)想生活經驗,以此強化學生的空間想象。利用祖暅原理推導錐體體積公式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師:將三棱柱截成體積相等的三個三棱錐。
學生:觀察后動手截取。
教師:對結果引導學生證明。
教師鼓勵學生嘗試,指導學生截取,按照等底等高原則證明。通過這一問題的動手操作,再次把學生引入到一體多“截”中,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在立體幾何的教學中,通過一體多“變”的教學策略,緊緊圍繞幾何體展開教學,培養(yǎng)學生視圖畫圖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興趣,讓學生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