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艷
【摘要】本文針對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學生聆聽習慣培養(yǎng)課題,提出根據學情合理安排聆聽目標、加強課堂組織與引導、采取激活聽覺敏感的多樣手段等方法,通過這些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中的情感,樹立學好音樂的信心,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好感受。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 音樂課堂 聆聽習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146-02
音樂是人類的珍寶,面對這份珍貴的禮物,教師如何帶領學生找到它的正確打開方式?“聆聽”,是打開這份珍寶的鑰匙,理應成為音樂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目前小學低年級音樂素養(yǎng)培養(yǎng)偏重于“視唱練耳”,教師的著眼點在技術和理念上,學生對音樂之美沒能充分體驗。教師在引導學生聆聽音樂時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通過科學、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引導方式持續(x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沉浸在美妙的音符當中,真正體驗到音樂的美。
一、根據學情合理安排聆聽目標
(一)聆聽目標要符合學情
低年級孩子往往活潑好動,較為情緒化。教師應針對低年級不同班級的學情優(yōu)化組合教材,整合教學重難點,不斷引導孩子學著靜心、用心地聽。在一年級下冊《小小的船》教學時,學生因為在語文課上朗讀過歌詞,所以情緒較為興奮,教師需及時把握這一契機,引導學生運用三拍子律動營造船兒“彎彎的、小小的、可愛的”感覺,在隨后的歌聲里也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船兒的飄蕩感,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三拍子音樂的韻律。
(二)聆聽目標要層層遞進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課堂真正著手解決的是低年級學生對音樂表現(xiàn)形式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在反復聆聽中層層遞進地接近聆聽目標,從而讓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越來越深刻,使得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也越來越豐富。在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欣賞管弦樂《口哨與小狗》中,筆者把聆聽目標層層分級,讓學生在反復聆聽中關注不同的重點:口哨聲、樂隊的聲音、小狗的叫聲。在隨后的聽賞圖譜中用“小狗、小男生、小樹苗”的幽默卡通形象來標注樂段的細微變化,帶領學生用腳尖的彈性聲音表現(xiàn)小狗的輕快腳步聲,用響指聲表現(xiàn)小男生的悠閑快樂,用拍腿拍肩聲音表現(xiàn)小樹苗的快快長大。在這一節(jié)課堂上,學生深深感受到人與自然的聲響的巧妙結合,喜愛小動物、保護它們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加強課堂組織與引導
(一)巧妙的提問是音樂教師課堂基本功的重要體現(xiàn)
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要適時、巧妙,低年級音樂課堂的提問尤其需要抓住音樂性、指向性、童趣性。他們的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為短暫,容易松懈,需要教師合理利用設問技巧不斷激活學生的注意力。
(二)聲情并茂的范唱及表演是吸引學生有效聆聽的關鍵詞
聽覺藝術是抽象的,教師需要用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抓住稍縱即逝的美妙樂感。在教師用心的范唱和表演中,教師靈活運用技巧將音樂的特性(如速度、力度、音量)等變化傳遞給學生,通過肢體動作再現(xiàn)作品的情感故事,引領學生體驗豐富的內在音樂情感。筆者在教學美國兒童歌曲《新年好》時,一班的學生學會歌曲后在三拍子的掌握上和歡快的情緒表現(xiàn)上都令人滿意。隨后在二班的課堂教學中,該班的學生卻給了筆者一個難題:因為該班有不少學習鍵盤樂器的學生,在他們的練習曲里,這個三拍子歌曲卻是弱起小節(jié)的樣子,較真的孩子說音樂書印錯了。其實筆者清楚地知道這本沒有對錯(琴法書只是稍作改變練習學生的手腕動作方法),卻產生了三拍子所在重音位置的變化。筆者當機立斷,讓孩子們仔細聆聽筆者用不同方法的范唱,思考同樣是三拍子的《新年好》,為何會產生不同的聽覺感受。然后再用不同的肢體動作突出了兩者的變化,細心的孩子們隨著音樂的節(jié)拍擊掌哼唱,節(jié)拍重音位置也悄悄地發(fā)生了變化。
(三)嫻熟的鍵盤樂器演奏技巧是幫助學生聆聽音樂的基本“神器”
小學低年級歌唱作品和聽賞作品如果能在教師十指間重現(xiàn),無疑是吸引學生聆聽的又一“法寶”。資深音樂教師往往會在為學生演唱伴奏時依據班級學生的不同音域及時調整音調,運用加花等演奏技巧幫助學生記憶旋律走向,更好地演唱歌曲。在欣賞管弦樂《獅王進行曲》時,學生對威風凜凜的獅王的音樂形象極為喜愛,如果教師能在鋼琴低音區(qū)或者用其他低音類樂器進行主題音樂的彈奏,為學生的即興表演伴奏,無疑也是吸引學生聆聽、表現(xiàn)音樂的良好方法。
三、采取激活聽覺敏感的多樣手段
(一)聆聽生活中的樂音
“兒童立場”的理念如何能夠接地氣地從教材落實到兒童的課堂中?音樂教師應在教材與音樂課堂之間架起“生活”這個橋梁,巧妙抓住生活中多種形色的聲音并將這些聲音運用到課堂中,加以適當?shù)墓?jié)奏就成了簡約的音樂游戲。如一年級某男生因為對昆蟲世界充滿了無限好奇,他敏銳的耳朵能清晰地辨別出蟈蟈、金蛉子、紡織娘、樹蛉、蟋蟀等不同特點的秋蟲的“歌聲”,筆者也順勢而為,根據他的講述組合了圖譜音樂游戲,將學生分成四組隨機組合進行游戲,一起演繹屬于自己的“秋蟲音樂會”。學生先掌握節(jié)奏,然后關注音色的高低力度等方面,學生在滿教室不同的秋蟲“歌聲”中感受到音色變化帶來的無窮樂趣,營造自然界樹林里秋天夜晚的“奏鳴曲”。
X X X X|X XX X |? ? X X. | X - | X X. | X - |
蛐蛐蛐蛐 蛐蛐 蛐蛐? ? ? ?嘀鈴 鈴? 嘀鈴? 鈴
XX | X 0 | XX | X 0 |? X 0 | X X 0 | X 0 | X X 0 |
蟈 蟈? 呱? ? 蟈 蟈? 呱? ? ? ? ? ?金? ? 鈴鈴?? 金? ? 鈴鈴
(二)激活學生的體驗
體驗是學生理解音樂的基本方式,能促成學生對音樂的不同感受和獨具個性的理解。好動的低年級學生在聽賞音樂時往往對奇特的音響效果比較關注,或者對形象鮮明的主題音樂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而對那些相對復雜且樂句規(guī)律不明顯的樂曲欠缺聆聽的耐心。這時筆者給予學生各種觸摸樂器的機會,引導學生懂得安靜、完整地聆聽音樂。比如在《龜兔賽跑》的音樂欣賞課中,筆者先組織學生開展第一階段的故事演講和人物外形扮演活動,再來進行第二階段的音樂聽賞,隨后運用圖譜與肢體動作幫助學生理解烏龜和兔子個性迥異的音樂形象。在第三階段的聽賞中,在主題樂曲的不斷啟示下,學生逐步熟悉管弦樂隊中的主要樂器音色,也同時了解樂器是如何表現(xiàn)小白兔和小烏龜?shù)囊魳沸蜗蠛托愿裉攸c。
(三)鼓勵學生說出聆聽感受
小學低年級兒童在音樂學習中處于探索階段,教師在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因此音樂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幫助他們自信、獨立、勇敢地表達。為避免學生表達時的“人云亦云”,教師可引導學生嘗試用具體的句子說出自己聽完音樂的感受。如聽完舒伯特的《搖籃曲》后可以說“感覺就像在寧靜的夜晚,我依偎在媽媽的身旁慢慢地蕩秋千”“歌聲像輕巧的羽毛飄起來了”;聽完《小星星變奏曲》后可以說“感覺好多星星小伙伴在夜空里眨眼睛、做游戲、捉迷藏”;聽完《溜冰圓舞曲》后,有過學習溜冰經歷的學生感受最為深刻真實,覺得音樂“帶著她又回到冰場上旋轉騰飛了”。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大膽發(fā)言,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說出不同的音樂感受。
四季有聲,自然有情,萬物有心。我們和學生一起在音樂的課堂上聆聽春之聲、夏之音、秋之歌、冬之語,用心體悟生命的美好與自然的豐沛,和他們一起享受音樂的美好。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