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新
摘 要:地理學科是中學生了解地理環(huán)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的學科。大多數學生都對地理充滿著興趣,喜歡探索不同國家、地區(qū)的地理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但地理課本里的圖像讓學生難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運用圖表。教師要充分運用圖表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地理;運用圖表;教學探析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圖表是能夠直觀地體現出地理課程與其他課程迥然不同的一門學科,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圖表,能夠激起學生學習和探索地理知識的濃厚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時運用圖表,來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欲望,例如,在新學期的第一節(jié)地理課中,教師利用不同的圖表進行新課導入,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一副圖表?為什么喜歡圖表?具體喜歡圖表的什么地方?這樣學生就會按照自己對圖表的認識程度,對圖表進行分析說明,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學生發(fā)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并告訴學生,地圖是我們學習地理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學會了看地圖,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國的情況。這樣,學生在閱讀圖表的時候就可以按照教師教授的方法進行正確的閱讀,起到良好的閱讀成效。在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基本的地理圖表后,教師要對學生的這種學習習慣加以鞏固,讓他們養(yǎng)成無圖不上課的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可以促進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利用圖表來進行學習,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學習地理離不開閱讀圖表”的良好的習慣。通過圖表來分析地理事物的位置,通過“讀圖”的方式來獲取知識信息,例如在講述“我國降水量”特征時,將我國降水量圖表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先從圖表中看出不同地區(qū)的降水量的差異,找出圖中降水量的分布單位是用什么來劃分的,并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標注出來。接著再讓學生觀察不同水量的地理位置、范圍大小,對其特征進行總結歸納,從而明確我國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學生通過讀圖,一步步深入了解到新課程的知識,不僅在腦海中留下了整體圖形的印象,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空間概念,而這些教學效果,教師是無法通過教材文字與口述達到的。
在講授地理新課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引導學生按照教師給出的步驟對圖表進行探究,首先讓學生讀懂圖表中的直觀要素,了解圖表表達的內容是什么,再從自己已經掌握的地理知識入手,說說從圖中能夠了解到哪些地理知識。例如,在講述“地理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看看地圖中不同地區(qū)的經緯度,然后從周圍所臨近的海洋進行分析,從而知道本地區(qū)所處的經緯度較低,北回歸線從本地區(qū)通過。然后,讓學生觀察分層設色地形圖,發(fā)現本地區(qū)的大部分都是黃色的,說明本地區(qū)大都是高原地帶,而中間有較為明顯的綠色地帶,這就是西亞的唯一平原——兩河流域。在這樣的地理特征下,學生可以推斷出這里主要以畜牧業(yè)與灌溉農業(yè)為主,所有明顯的特征與隱藏的特征都可以通過地理圖像反映出來。學生熟練地掌握了這些看圖的技巧,就可以從容解讀錯綜復雜的地理圖像,提高讀圖解題的能力,從而產生成就感和歸屬感,更加關注教師的每一節(jié)課的圖表教學。
3
平面的圖像會給學生一種古板、不動態(tài)的感受,讓學生持久地接觸平面的圖像,學生會感到厭煩,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采取一些動態(tài)的地理圖像,讓圖像“活”起來,使地理課堂充滿新鮮感。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我國現代的谷歌地圖調至地理圖形模式,學生可以在大圖中觀看到世界各地的地形、氣候差異,當學生想要了解某一地區(qū)時,直接采用點擊的形式就能夠進入當地的地區(qū)中。比如學生對雅魯藏布大峽谷豐富的水能資源感興趣,只需要點擊就可以聽到有關的介紹,這樣學生在觀看地圖的同時也學到了知識,使地理課堂變得更加活躍。
圖表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重要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的運用圖表,培養(yǎng)學生從圖表中獲取直觀信息與隱藏信息的能力,激發(fā)學生閱讀圖表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當中,從而提高地理課程的教學質量。
[1]鐘志明.初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圖表信息的挖掘及利用[J].新課程(中學版),2013(12):73.
[2]刁 艷.新課標下打造初中高效地理課堂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3(9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