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陽
關鍵詞:公共參與;學科素養(yǎng);合作的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010X(2018)05-0055-03
《道德與法治》是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公民德法兼修、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首要陣地。 核心價值觀中,“民主”的含義是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政治學科素養(yǎng)“公共參與”將其解釋為,每個公民參與治理國家需要自覺有序地參與公共事務,具備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態(tài)度并采取行動落實。我國公民的公共參與,本質是直接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和義務。
為了使我國未來社會更好地表達民意、集中民智, “道法”課程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文化,促進青少年增強公德意識,發(fā)展中國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從而廣泛培養(yǎng)有擔當的預備人才。學生經驗是展開一切課堂教學實踐的基礎,而中學生有條件親身參與的公共事務主要發(fā)生在以校園生活為中心的集體環(huán)境里。因此,這一學科素養(yǎng)的課程落實必然要以小組、班級、校級的學生群體自我管理活動為主要內容和主要形式來展開教學實踐。
事實上,四個政治學科素養(yǎng)——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是相互包容的完整的四位一體。以“公共參與”來說,“自覺、有序地參與公共事務”——“自覺”就是公民的根本價值觀,包含著政治認同;“有序”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人文習俗,滲透著公民的理性精神和法制意識,體現出了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水平;“參與公共事務”作用和反作用于公民的人生觀。同樣,“理性精神”是學生在社會現實基礎上形成主觀認同,進而主動參與,滲透了法治、認同和參與三個素養(yǎng)。概念含義的深刻和細致使得在教師在強調“生本”個性發(fā)展的課堂實踐中面臨復雜多樣的挑戰(zhàn),卻也提供了極富靈活性的教學指導思想。如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課堂落實中,學生對社會正?,F象的不認同、逆反心態(tài)還可以用理性精神、法治意識素養(yǎng)來調和;學生的盲目行為除了理性說教還可以用集體榮譽感來引導??傊凇暗婪ā苯虒W活動中滲透政治學科素養(yǎng)需要教師深入備課,多切磋琢磨,用深厚的教研功力來迎接教法創(chuàng)新的機遇。
課例分析(八年級第三單元)《合作的藝術》
一、三維目標設置
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和諧發(fā)展——推己及人、平等相待;善于合作,促成雙贏。
2.能力目標:善于合作——掌握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技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3.知識目標:理解合作的現實意義——發(fā)現生活中的合作無處不在;理解合作增大社會效益的重要價值;掌握形成合作的條件。
(重點:善于合作 難點:促成雙贏)
二、教學環(huán)節(jié)
導學——展示一組圖片
素材1——通過展示各類生物的本能啟發(fā)學生認識合作克服惡劣條件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
素材2——“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展示國際合作是世界發(fā)展大趨勢;
素材3—— “雙11”天貓、蘇寧合作等時事新聞說明大小合作充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討論——引導學生自行得出結論,同學間的合作促進自己的德、智、體、美、勞的健康發(fā)展。教師總結: 團結就是力量。祖先靠合作與創(chuàng)造的力量,告別了洪荒遠古,開創(chuàng)了文化時代。社會大分工的今天我們更是誰也離不開誰,所以更要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全世界都抱團取暖,你還在單打獨斗?!”
追問——學生理解了班級的利益是全體同學利益的總和,所以大家應該集思廣益、精誠團結。
(點評。視覺感觸直觀地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感悟合作的力量。內容全面,涵蓋自然與人文,涉及古今中外。唯古典素材組織不足,使得最具厚重感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展示力度不夠,學生的文化自信力和人文道德觀在此未得到充分培養(yǎng)。合作的基礎是合理分工、各司其職。團隊成員都具有歸屬感,因此成員有效參與和妥善維護需要及時強調,亦為后續(xù)教學內容鋪墊,為學生形成“參與合作需要個人素質、善于合作需要個人修養(yǎng)”的心理預設。)
內容一:理解合作
討論交流:班里那些事——我們在校園生活中有合作經歷?
學生總結——運動會合理分工使班集體贏得了榮譽;大掃除各司其職使工作有序進行,保護成果避免了重復勞動;學習小組互相交流促進成員揚長補短,共同提高成績。同學們相互關愛,增進友誼的同時幫助個別同學改變不良習慣,構建和諧高尚班級氛圍等。
內容二:善于合作
材料分析:妥善處理合作中的障礙——“合作,就意味著與人交往?!?/p>
材料1——值日工作中,小趙認為組長分配給自己的任務更多,沒有完成就悄悄離開了。導致班級失去流動紅旗。
材料2——安排座位后,成績更好的同學小李立即將桌子拉開了一點。其同桌看到后很沮喪,不知所措。
同學思考后紛紛回答,小趙應該學會換位思考——自己認為自己工作多,也要了解別人的工作到底有多少;如果自己的任務確實更多,也應該及時和組長溝通怎么解決;集體效益大于個人,小組成員應該學會無私奉獻、小組長應該負起責任——公平分配任務的同時兼顧每個同學的具體情況,并做好檢查工作。小李同學應該平等待人——應用《真誠善待你我他》知識。
(點評:學生的回答過程中引發(fā)了“無私奉獻傻不傻”的生成資源,教師以尊重同學發(fā)言為由繼續(xù)教學進度,及時遏制了這次爭論——也錯過了一次頭腦風暴的機會。筆者認為 “無私奉獻精神”意義深遠,是公民價值觀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也不會損害個人的根本利益。但僅就表層理解其與后面的“雙贏”“良性競爭”等教學內容不易兼容。故此處宜師生合作、求同存異,可以通過滲透法制意識來調和矛盾,而不是強壓爭端、盲目灌輸大道理,引起學生反感。本課定義合作的重要意義是客觀上有利于實現每個參與者的自我發(fā)展,因此成員們都應該推己及人,為其他成員保留發(fā)展余地。也正因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空間是無限的才使得良性競爭成為可能——世界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所以我們要善于合作,善于創(chuàng)新。在課堂上學生已經表達了自己的價值取向,教師強行要求學生主觀上“無私”不如暫且將教育目標降為讓學生意識到公民在客觀上必須遵循公共制度、堅守不損害他人和集體利益的道德底線,因此小組成員不該違反班級紀律;要相信勞有所得、公平公正。如此,令學生的關注焦點平滑地回歸于公共參與是公民自覺地、有序地、參與大眾事務的政治素養(yǎng)建設上。)
內容三:“奏響雙贏之歌”——競爭與合作的辯證統一關系。
“可口可樂的競爭對手不是百事可樂,而是牛奶、咖啡、檸檬水”——討論如何看待我們和成績競爭對手的關系。教師總結: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既要進取精神,又要樹立合作觀念,學會競爭合作求雙贏。結尾展示中美合作項目信息、播放歌曲《飛得更高》。
(評價:結論稍顯倉促,案例作用的發(fā)揮有限??赡苁怯捎谏蟼€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占用沒有充分把個人定位在處理競爭關系中的意義說透——我們應該志存高遠,把眼前的競爭對手看做促進我們奮發(fā)向上的推動力量;把班級競爭對手看作爭得年級榮譽的合作伙伴、把中美爭鳴看作促進世界文化繁榮發(fā)展正常現象。合作中要自強自立、不依賴、不傲慢;競爭中盡量求同存異、不嫉妒、促雙贏。)
【責任編輯 李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