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林
摘要:新課標要求教師提高課堂效率,而提問是提高課堂效果的重要方式。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每個數學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首先,運用教育機智,把握提問的時間,給課堂適時注入新鮮血液;其次問題要精準,精準的問題是提高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根本;而處理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之間的關系,使之相得益彰。
關鍵詞:小學數學 提問 有效性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精彩的教學藝術,設計得好,應用得當,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有積極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的課堂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問時機;提出的問題不夠精準,缺乏提問的藝術、和技巧,或者提出的問題價值不高;缺乏對生成性問題的預設;導致課堂提問的效果差。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我覺得應該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準確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在一節(jié)課中提問次的數沒有確定,但是準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關鍵。什么時間提問,提問什么內容,提問什么樣的學生,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通常情況下,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于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fā)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fā)、需調節(jié)、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如果能準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問后教師應注意停頓一會兒,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有的教師在提問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總希望學生能立即對答如流,如果學生不能很快回答,教師就會重復這個問題,或重新加以解釋,或立即降低難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學來“幫忙”,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應。實際上,如果教師提問后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那么他們的課堂將出現許多有意義的變化:學生的應答興趣就會加大,隨意回答的情況就會減少,回答會更完整、更準確、更精彩,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顯增強。
(二、)注意課堂提問的精與準
所謂課堂提問的精與準,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精確、正確、準確,力求精巧、精致、不隨意。研究表明,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緊扣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多做提問設計的思考,并以此作為問題設計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既簡明準確,又能突出重難點。在關鍵性的問題和小結性的問題設計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復推敲。另外,課堂提問還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生認知的實際情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亮點,問出實效來。為此,要實現課堂提問的精與準,教師還要把握好提問的三度:難(易)度、精(準)度、適(量)度。
1.、把握問題的難易,做到問題要適宜適合適中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層次的認知水平,因材施教,設計適宜的問題。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易,盡量設計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著”的問題。因為問題太容易會使學生提不起對數學的興趣,滋生出自大自負的情緒;問題太難又會使學生對數學失去信心,覺得數學太難,自己沒有學數學的能力,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久而久之,數學會成為他們各科中的弱勢學科。
2.、提問的語言,要做到精確準確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毙抡n程理念也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素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課堂提問語言不僅要具有科學性和邏輯性,還要有藝術性和準確性。教師要善于精心設計和提煉富有啟發(fā)性、準確性、挑戰(zhàn)性的數學語言,提問語言要嚴謹、簡潔、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只有這樣的提問語言,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活躍他們的思維。
3.、提問的數量,要做到精問巧問
教師的提問像連珠炮似的射向學生,問題量多而且散,使學生沒有反映的時間。即使某些問題設計的比較好,但這樣太密集太頻繁的問題,不但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還會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學生不能靜下心來做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效果當然不佳。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抓住數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與本質,運用歸納與綜合的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定位準的問題,避免問題過于繁瑣、直白、密集,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兩位教師設計的問題如下:
甲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關系?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怎樣求梯形面積?
乙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原梯形面積的幾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梯形面積又怎樣計算?梯形面積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還要除以2?
相較之下,前者的問題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較大,突出了“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與聯系”這個重點和難點,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邏輯性,達到了教師問得精、問得巧,學生想得深、想得準的效果。而后者的問題設計則顯得雜亂、瑣碎、過于直白,沒有太大的思考價值,缺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概括和總結。
(三、)處理好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之間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預設問題”和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問題”,對學生的發(fā)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邦A設問題”的設計,既要考慮對教學活動的引領作用,又要考慮到能否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同時還要注意“預設問題”會誘發(fā)“生成新問題”的出現,而這些新的“生成問題”會因學習主體的特點、思維方式及個體差異而很難預料;針對課堂呈現出的豐富、多變和復雜的“生成問題”,教師應當首先不拘泥于課前的預設,應該靈活調整、整合乃至放棄預設的問題,機智生成新的問題方案,伺機而動,隨機應變。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生成的新問題,多做預設;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這既是教師教學經驗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顯現。
由此可見,課堂“預設問題”和“生成問題”不是截然分割的兩個部分,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啟發(fā)、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我們應正確理解“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的不同作用,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并善于抓住課堂中生成的新問題,啟發(fā)引導學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實現課堂“生成問題”對加深知識理解的積極作用,真正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huán)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活性。我們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對課堂提問的價值與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勤思考、多分析、勤學習、多鉆研,努力優(yōu)化課堂提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課堂提問,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問”活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