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為在學科融合視角下開展“做思共生”的科學教學實踐提供了可能。鑒于此,教學時,教師一方面要把握學科融合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找準學科融合的基點,然后開展“做思共生”科學教學的實踐,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學科融合;做思共生;科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01-0011-03
【作者簡介】盧華偉,江蘇省連云港市馬站中心小學(江蘇連云港,222100)校長,高級教師,連云港市名校長。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依據動手與動腦的學科特性,提出了“做思共生”的教學理念,目的是讓學生真正成為科學活動的參與者。但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僅僅將目光局限在科學這一門學科上,則遠遠實現(xiàn)不了“做思共生”科學教學的初衷??茖W是一門無邊界、綜合化的學科,對于它的認識不能片面,不能將其他學科教學與科學教學割裂開來。要想真正實現(xiàn)科學做與思持續(xù)、和諧、互動的共生,就要打破學科邊界,通過各學科與科學學科的有機融合,來激發(fā)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那么,如何選擇各學科的內容作為科學探究的素材,讓更多的奇思在學生心中蕩漾,讓更多的妙想在學生指尖流淌,讓心靈與手巧互通共融呢?
一、把握學科融合方向,生發(fā)“做思共生”
1.知識介入,鏈接“做思共生”。
學生的科學學習并不是科學知識點的獲取,只有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才能讓科學活動豐富起來。教學時,教師需要以有效的探究問題為出發(fā)點,以關聯(lián)性為原則,多方鏈接其他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生做與思的能力。
對于一些遠離學生實際生活、難以實踐的科學內容,我們要融合相關學科的知識來降低科學內容的難度。在教學教科版《科學》六下《月相變化》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吟誦《水調歌頭》,抓住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質疑:“陰晴圓缺”是怎樣的?月亮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教師現(xiàn)場演示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形狀。當學生了解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和原理后,教師指導學生貼月相模擬月相變化。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分組比賽說出不同時期月相的詩句。這樣一節(jié)科學課,引入了語文學科的知識,使得做與思相得益彰。
2.整合技能,凸顯“做思共生”。
學科整合,不僅是知識之間的嫁接,更是基本學習技能與方法的融合。圍繞一個核心的教學目標,教師可將其他學科中學生習得的基本技能或方法進行有效組織、調動,形成合力,促成“做思共生”。
在蘇教版數學教材中,每個年級都會涉及統(tǒng)計知識。帶領學生學習統(tǒng)計不只是為了讓他們學會如何制作統(tǒng)計圖、統(tǒng)計表,而是能將這項技能運用到學習與生活中去。以教科版《科學》四下《種子的萌發(fā)》為例,種子萌發(fā)的過程中,需要記錄大量的變量,如果單純地教學生記錄數據,則不利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有序的表象。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統(tǒng)計知識,先讓學生動手做種子發(fā)芽過程的統(tǒng)計表,然后借助統(tǒng)計表,引導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規(guī)律。如此,學科技能為做思導航,做思提升學科技能,做與思在學科技能的融合下和諧共生。
3.駕馭思想,豐盈“做思共生”。
當課堂上出現(xiàn)“節(jié)外生枝”或“奇思妙想”時,只要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應允許和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是共通的,沒有學科界限。教學時,教師可以由此入手,將學生在其他學科中形成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進行關聯(lián),為科學學習所用。例如:在教學教科版《科學》五上《食物鏈和食物網》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食物鏈和食物網之間的關系,可以引入蘇教版《語文》三下《狼和鹿》一文中學生獲得的基本認識。先引導學生簡要講述發(fā)生在凱巴伯森林中鹿和狼的故事,并說說從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有哪些情感體驗?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完成探究。如此,學生由情切入,由思深入,由做升華,既達成了教學目標,又實現(xiàn)了“做思共生”。
二、厘定學科融合基點,升華“做思共生”
1.找準整合點,降低教學難度。
在學科融合中,找準其他學科與科學的整合點至關重要。我們尋找適合整合的教學難點,發(fā)現(xiàn)科學在輔助其他學科教學突破難點上的作用,讓整合之光照亮學生學習的道路。
學生在獲取知識的時候經常會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此時如果學生能夠有親身體驗,那么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例如:人教版《語文》三上《趙州橋》一課,涉及橋的外形結構、內部構造等工程學內容,這讓學生在課堂上很難解讀明白,于是,教師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家鄉(xiāng)的橋”,在活動中設計了關于橋的系列活動:了解家鄉(xiāng)的橋→欣賞中外名橋→觀察橋的結構→為家鄉(xiāng)設計橋→介紹我設計的橋。整個活動雖為語文活動,但卻很好地整合了科學內容,學生在“做思共生”理念的引領下進行關于橋的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和綜合性的學習活動。
2.聚焦價值點,挖掘思維深度。
在某種意義上,學習就是學會思維。為此,教師可以把不同學科的思維轉化為科學“做思共生”思維,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尋找不同學科的知識重合點、不同學科思維的共同價值點,實現(xiàn)學科思維的綜合,有助于學生獲得整體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蘇教版《數學》四上實踐活動“怎樣滾得遠”,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什么情況下圓柱形物體滾得比較遠,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猜想,然后借助器材進行實驗,用電腦演示的方法獲得數據,再進行比較、分析、探討、驗證,發(fā)現(xiàn)斜面與地面成多大角度時,圓柱形物體可以滾得遠一些。本次數學活動緊緊圍繞“做思共生”的理念,實驗操作有著清晰的思路。
3.生發(fā)創(chuàng)新點,重組教學模式。
科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強調弱化學科界線,強化表現(xiàn)手段,學科教學通過重組教學模式,或先做后思,或邊做邊思,或先思后做。做與思彼此交融、相互促進,往往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好地把學科內容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蘇教版《美術》一上《走進大自然》一課主要讓學生了解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的現(xiàn)象,并學會用水粉繪制七色彩虹,這可以與科學實驗“美麗的彩虹”教學目標合并,創(chuàng)設美術科學新型活動,活動包括“自制水棱鏡”“制作牛頓盤”“繪制彩虹”等環(huán)節(jié),將科學實驗與美術活動相結合,創(chuàng)設猜想—設計—操作—總結—繪制新型“做思共生”教學流程。在實驗的現(xiàn)象分析和總結中,學生采用三棱鏡把太陽光分解成彩虹,利用自制水棱鏡分解太陽光,通過制作牛頓盤進行探究,把分解成的各色光混合成白光。有了親身體驗后,學生再動手繪制七色彩虹,對顏色的把握就更準確了。
總之,“做思共生”是一種教學理念,一種操作方法,一種教學模式,一種進行學科融合的智慧。基于學科融合視角下的“做思共生”,是開啟科學教育的密鑰,是成就兒童生命健康成長的助推器。教師作為引路人,要讓“做思共生”在學生的內心世界里開花結果,通過不斷思考,反復實踐,讓科學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楊友樂,顧長明.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6(12):70-71.
[2]顧長明.科學教育“做中學”項目實施面臨的問題及分析[J].教學研究,2011(4):84-87.
[3]裴云姣.小學數學與科學教材相近知識點梳理及教學建議[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6(3):1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