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金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閱讀教學的生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教學效率低下,學生興趣不高,質量難以保證,其根本癥結在于教師完全掌控主動權,生本理念沒有得到根本落實。因此,提出重新構建閱讀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跳出教學誤區(qū),遵循教學規(guī)律,把握基本要素,明確實施原則,促進師生和諧共生。圍繞生態(tài)化閱讀教學思想展開逐層剖析,進行詳細闡釋。
關鍵詞:閱讀;生本;生態(tài);要素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占據了半壁江山。但長期以來,閱讀教學效率低下,學生興趣不高,質量難以保證。其根本癥結在于教師掌控了教學主動權,生本理念沒有得到根本落實,從而導致閱讀教學的生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因此,筆者提出在生本理念指導下重構生態(tài)化閱讀教學的主張?,F闡釋如下:
一、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常見誤區(qū)
在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教師常陷入許多教學和思想的誤區(qū)。表現如下:
1.閱讀本是學生的事,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越俎代庖。一篇篇課文都被老師代“讀”了,學生成了旁觀者,不是讀書而是“聽書”。
2.閱讀本應是生機盎然的,但教學中卻常常把那些富有靈性和生命力的文章機械地肢解開來,以至造成學生對語文課的厭倦和冷漠。
3.閱讀本應是內容寬泛的、生活化的、趣味性的,可教師卻常常給學生圈定一個狹小的閱讀范圍,不準學生越雷池一步。
4.閱讀能力的提高本應需要一個量的積累過程,可我們卻常常寄希望于每周有限的幾節(jié)語文課堂和屈指可數的幾本教材。
可見,教學思想的滯后及教學方法的不切實際,嚴重阻礙了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要走出上述誤區(qū),我們必須努力打破陳舊的教學模式,推動建立開放、自然、靈活、自主的閱讀教學秩序。
二、生態(tài)化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
語文在本質上是實踐性、開放性和社會性相統(tǒng)一的。因此,基于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閱讀教學不能等同于一般簡單的讀書。
1.從形式看,語文是承載文化、思維、交際等信息的載體,決定了閱讀要由理解和運用兩個層面構成;從內容看,語文蘊涵了思想、情感、體驗等人文性因素,決定了閱讀要以欣賞和感悟為主。
2.閱讀教學的任務實質是教學生會讀文章、寫文章。因此,閱讀教學的本質不在于教課文,而在于用課文教,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監(jiān)控者,學生才是閱讀的主人。
3.閱讀目標的達成可分成三個基本層次:一是“寫了什么”(內容),二是“怎么寫的”(形式),三是“為什么寫”(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其中第二、第三層次是閱讀理解的深化。
4.創(chuàng)新是閱讀必不可少的能力,通常會從閱讀思考、揣摩感悟中激發(fā)出來,并創(chuàng)造出新認識、新信息,再用語言表述出來,這是閱讀活動的延伸和發(fā)展,是最活躍、最有光彩、最富有教學效益的境界。
三、生態(tài)化閱讀教學的構建要素
生態(tài)化閱讀教學主陣地是在課內,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課堂進行有目的的閱讀訓練,并由課內向課外有效延伸。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生態(tài)化閱讀教學的構建應包含以下四個基本要素:
1.自主閱讀是基礎。自主閱讀作為學習的起點,有兩種形式,可以是學生獨立閱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閱讀。教師先指導講清目標、方法、要求,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然后學生圍繞目標反復閱讀,邊讀邊想,圈點勾畫批注,在自讀筆記上寫出鑒賞、評價、感受等的內容。
2.探究研討是重點。探究研討是在自讀基礎上相互質疑、啟發(fā)、深化理解、擴展思路的群體交流過程。教師既要組織指導,還要適時適度參與,形成雙邊或多邊互動,既要掌握研討的有效性,又要鼓勵各抒己見,培養(yǎng)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
3.內化提升是關鍵。內化提升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學生把文章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文化內存、思想情感等聯系起來,通過比較、引申、聯想和推測,提煉出和文章不盡相同的內容,并用簡要的文字表述出來的過程。關鍵是運用發(fā)散、求異、逆向思維等,進行由此及彼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
4.拓展運用是保障。拓展運用是學生憑借課內習得方法,利用課外閱讀材料進行獨立閱讀或寫作訓練的過程。拓展運用雖然脫離了課堂,但學生也要帶著明確的目標去讀寫。教師要定期抽查閱讀筆記、課外練筆,并有意識對學生進行各種文體的有序訓練,以避免自由閱讀和寫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四、生態(tài)化閱讀教學的實施原則
1.應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文章不是無情物,學生要真正把語言文字的理解運用學到手,就應在反復揣摩、品味中有所得,這些過程老師不能替代。教師的作用是適時指導,及時退出,給予學生更大的閱讀空間。
2.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對學生而言,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受益終生。如閱讀中常常質疑、發(fā)問、借鑒、思考的習慣;勤于動手摘抄優(yōu)美語句、處理文字信息的習慣;反復誦讀文章精彩句段的習慣等。
3.應選擇適宜確切的閱讀材料。當有限的書本知識不能滿足學生急切的閱讀愿望時,教師應給學生自主選擇最感興趣書籍的權力。抹殺了學生閱讀本能和興趣、過于功利化的閱讀,也就意味著閱讀教學的失敗。
4.應與各項語文實踐活動相結合。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比如:課前演講、詩歌朗誦、辯論會等,是綜合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也是檢驗閱讀教學成果的極好方式。
綜上所述,生態(tài)化閱讀教學是對以往閱讀教學的提煉整合與完善。只有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過程,會讀、愛讀、樂讀、勤讀,才能證明閱讀教學的生態(tài)是平衡、穩(wěn)定和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