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文潔
【摘要】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是提高人民群眾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動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但是,由于傳統(tǒng)友善思想的束縛、價值觀念的功利主義化和主體利益回報的不足,直接導致了友善情感、友善美德以及友善實踐的缺失。因此,如何解決和化解社會友善缺失這一問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友善;缺失;原因;化解途徑
一、社會友善缺失的表現(xiàn)
十八大后,“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逐漸進入到公眾視野之中。從宏觀角度來看,友善是我國當前社會發(fā)展的主流,但不能忽視的是,友善缺失的社會現(xiàn)象也是客觀存在的?,F(xiàn)實中,人性的冷漠、價值觀的碰撞、自然的破壞都反映出了社會友善缺失的現(xiàn)狀?!叭巳馑阉鳌薄熬W絡謾罵”“輿論攻擊”等虛擬世界中的不友善現(xiàn)象在持續(xù)增長,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響。
(一)友善情感的缺失:公共空間的冷漠
公共空間的冷漠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冷漠、互不關心的人際關系,在這種倫理關系下,每個個體都處于隔膜和孤立的狀態(tài),人們的道德共識和道德義務感也被逐漸弱化。人們始終把他人劃歸為陌生人、局外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情感的基礎,除了對自我和家庭的關懷以外,對社會上的陌生人都采取冷漠的態(tài)度,進而在面對需要幫助的陌生人時,也無法產生應有的同情心,形成了一種消極的“看客心理”,這種心理的實質是友善情感的缺失和對自我道德主體性的否定。
(二)友善德性的缺失:利己友善的追求
友善是一種個人的德性,也是一種社會性的德性,是人們將友善觀念自覺地實踐于行為選擇的一種道德品質。然而,在當前的現(xiàn)實生活中,自覺地踐行友善品德的人越來越少,友善德性是缺失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仍舊處于不友善的狀態(tài)。只有自覺層面上的友善才能被稱為一種“友善德性”。而當下在人們的實踐中所體現(xiàn)的友善,大多是一種他律的友善。這種他律友善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雖然看似是友善的,但究其行為動機實際是功利的,是被某種利益促使或是被某些規(guī)則限制而做出的行為選擇,因而這種友善就只是利己的友善、他律的友善,是一種偽善,是友善德性的異化。這種異化不僅直接導致了人際交往的虛偽,而且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人類往往為追求一己私利而無節(jié)制地向自然索取,以浪費自然資源、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來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當下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友善德性的缺失使人們的友善交往充斥著工具性的目的,使友善成為一種虛偽的謀取私利的手段。
(三)友善實踐的缺失:友善行為的退卻
在當前的現(xiàn)實生活中,人民群眾雖然擁有友善觀念,卻很少能將友善付諸實踐和行動。造成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太多施善者反被誣陷和報復的現(xiàn)實存在。這種扭曲的社會現(xiàn)狀使得施善者反而成為受害者,好人受盡冤屈甚至損失慘重,再加之媒體對這類事件的廣泛宣傳報道,造成了人們知善卻不敢行善的病態(tài)的生活方式,這種友善情感的缺失直接導致了社會道德水平的不斷滑坡、社會道德底線的不斷下行。
二、社會友善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轉型下傳統(tǒng)友善文化的制約
在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聚族而居,構建起了以儒家思想為內核、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熟人社會”倫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對彼此的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為依托。然而,隨著時代的迅速發(fā)展,這種“熟人社會”漸漸地被“陌生人社會”所取代,當個體面對的交往對象是陌生人時,傳統(tǒng)倫理中的血緣關系紐帶被割裂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和熟悉度也急劇下降,從而造成了當前人與人之間冷漠和疏離的人際關系。
(二)市場經濟下價值觀念的泛功利化
功利主義強調絕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原則”,將功用和利益作為道德評價標準。合理地運用功利主義價值觀可以為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提供強大動力,但由于市場對經濟效益追求的迫切性使其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胺汗币簿褪侵赴压髁x推廣到一切物質和精神范疇,將能否獲取利益作為判斷、衡量一切事物和行為優(yōu)劣、好壞、善惡、美丑的標準,把功利推向了極致。這種逐利性增強了人們對金錢的渴望,削弱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導致“利己”與“利他”這一難以協(xié)調的矛盾,造成了友善德性養(yǎng)成的困境。
(三)友善實踐中主體利益回報的缺失
友善實踐缺失的直接原因在于友善行為的實踐無法得到相應利益的回報,甚至還需要面對巨大的風險和承擔輿論的壓力,大大削弱了主體的行善積極性。德行成本可以用一種效度理論來解釋:當對某一德行投入的成本小于該德行的獲得或收益時,行為主體就會繼續(xù)并強化這一德行,以期獲得更大的收益;反之,當對某一德行投入的成本大于該德行的獲得或收益時,行為主體就會弱化甚至避免這一德行,以此降低自己的損失。而就目前來看,友善實踐這一德行在這種效度理論中恰恰屬于后者?;谇拔牡恼撌?,友善實踐利益回報的缺失會弱化主體的行為,甚至避免友善實踐,進而使得整個社會的友善度下降。友善的超功利性要求人們更多地關注集體利益而非個人利益,崇尚利他、奉獻和犧牲,但社會友善實踐利益回報的缺失,導致了奉獻與補償、德行與幸福的二律背反,造成了友善實踐缺失的現(xiàn)狀。
三、社會友善缺失的化解途徑
(一)內化與外推
傳統(tǒng)友善思想的現(xiàn)實轉化。友善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分,但以“血緣親情”為交往基礎的傳統(tǒng)倫理關系已然不能與陌生化的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因此,需要批判性地繼承傳統(tǒng)友善思想,將傳統(tǒng)友善思想與當下社會現(xiàn)實相結合,把傳統(tǒng)友善思想精華向內深化,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區(qū)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其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激發(fā)傳統(tǒng)友善思想的生機和活力。
我國傳統(tǒng)的倫理以血緣關系為道德基礎,從自身推廣到親人,再推廣到朋友或師生關系,但是很難擴展到陌生人。因此,傳統(tǒng)友善思想的發(fā)展所憑借和依托的僅僅是個體“推己及人”的能力,缺少基于現(xiàn)實社會生活而形成的自覺性?;庥焉迫笔栴}的必由之路是友善思想的“外推”:其一,充分發(fā)揮家庭的道德教化作用,加強“家風”“家訓”教育,逐步推動社會和諧;其二,創(chuàng)新友善思想的傳播方式,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宣傳作用,擴大友善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其三,友善思想的“外推”必須采取現(xiàn)實有益的內容和循序漸進的方式。
(二)自律與他律
友善德性的內在養(yǎng)成。在他律階段,友善是主體面對社會習俗、法律制度和道德歸案等外在壓力,或是出于對某種利益的衡量而做出的行為選擇,是低水平的、不完善的道德品質。在自律階段,友善品德是主體依據(jù)道德認知和良心,自覺選擇言行的一種道德層次,是更高層次的品質。在自律的道德層面,主體充分實現(xiàn)了個人利益、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的有機統(tǒng)一,進而培養(yǎng)出了“正義感”“善”等美德。從自律走向他律的過程中,友善情感和友善實踐逐漸完善,逐漸形成了友善德性。
發(fā)展友善德性,實現(xiàn)從他律到自律的轉化,必須做到兩點。其一,提高個體的友善認知。形成友善德性和友善實踐的前提和基礎是個體的友善認知。當前,人們對友善的認知往往因受到多種利益關系的影響而存在偏差,因此,必須提升對友善價值的整體認知,使個體正確地理解友善待己、友善待人和友善待物的思想內涵,更好地促進社會友善和健康運行。其二,發(fā)揮友善教育的導向作用。友善教育是實現(xiàn)友善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重要途徑,對增強人們的友善意識,培養(yǎng)友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其三,增強主體的友善實踐意識。友善德性的養(yǎng)成必須在實踐中進行自我改造,是不斷踐行道德規(guī)范的過程。不斷踐行友善價值觀,能夠使人民群眾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和行為習慣,從而增強主體的友善德性,激發(fā)主體的友善動機,強化主體的友善實踐觀念。
(三)改進和完善
建立有效的友善回報機制。我們的社會應該讓施善者得其所得,使施善者獲得應得的權利。而當前友善行為往往無法得到應有的回報,甚至還需要承擔輿論的壓力。當受惠者缺乏報恩之行和感恩之心時,如果社會還缺乏有效的補償機制,就容易使施善者感到自己的善行未能得到應有的珍視與尊重,甚至產生后悔之意,最終使友善行為失去了可持續(xù)的動力和示范效應。
建立完善的友善回報機制。其一,發(fā)揮相關法律的監(jiān)督作用。法律和友善相輔相成,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和規(guī)章制度,能夠有效支持和保護友善行為。其二,發(fā)揮輿論手段的導向作用。合理利用社會輿論能夠幫助人民群眾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評價。其三,健全友善保障機制。通過健全完善友善的保障機制,為施善者的物質和精神利益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從根源上化解病態(tài)的社會現(xiàn)象,讓人們敢于做好事,樂于做好事。
友善的缺失不僅阻礙了我國國民綜合素質的進步,而且不利于國家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化解友善缺失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必須通過培育和踐行友善觀,提升自我認知,培養(yǎng)友善德性,落實友善實踐,從而推動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明理.道德因果律之社會基礎——兼論道德文化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的地位[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04):20-25.
[2]劉明君,汪志言.關于當前中國政治領域“泛功利化”問題的若干思考——兼論我國“權力文明”建設中的幾個變量[J].社會主義研究,2003(02):73-76.
[3]田克儉.良心在道德行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J].道德與文明,2004(01):29-31.